泛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论文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现状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一般侧重于对信息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以及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2]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仍然重视不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社会运行中还是处于亚空白状态。
(一)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滞后
互联网从20世纪90年发表展至今20多年,期间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人们使用新媒介的需求不断上升,人们运用大众传播技术获取、传播信息,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已成为了个人的基础性社会活动。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为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要,高校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但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于新媒介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把媒介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体系之中,制约了学生适应时发表展的需要。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了国家战略,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亟待加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系统完整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缺失
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形成教育体系,纳入全民教育的范畴。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局限于信息技术课程,在于引导、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缺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合理系统的媒介教育体系。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大学生广泛接触媒介,而且不容忽视的是,青少年儿童作为新媒体主要消费群体,有年轻化的趋势。据调查,当前公民开始接触媒介的年龄一般开始在7岁左右,即小学年龄阶段,已形成了自身的媒介使用习惯。大学阶段才开展相关教育对他们思维中已经成形的根深蒂固的媒介观冲击力不大,而且在一些中小城市则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课程,或者在高校各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中未见媒介传播的基本理论、运作模式、管理体制及相应的法规政策(新闻报道、信息安全、版权、网络管理)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踪影,在课堂教学内容里未见融入有关新媒介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即使已经开设了与媒介素养教育有关的课程,也是以公选课的形式而非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教育,系统完整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并未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还未做好准备迎接泛媒体时代的挑战。
二、泛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
引导大学生正确读懂媒体,正确使用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认识、识别、取舍、使用和传播、制作媒介信息,这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社会素养。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
随着教育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战略部署,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把媒介素养纳入全民教育体系,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引导不同学龄层次的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媒介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技术与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
(二)以课程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涵盖的层面很广,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高校要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各类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外,探索形成比较系统的、适应大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笔者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法律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如何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法律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公民意识培育的各个环节中来进行过一些研究和探索。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科学理性、自律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在“商法”课程教学中,结合商主体、商行为等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商主体意识、行为规范意识、权利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由此在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一种自主自律的主体价值取向和提升其自主权和行使权利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现代泛媒体社会中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公民主动利用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挑战和改造现存社会中不合理现象。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介优势,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行使自己的信息安全、言论自由、监督建议权等,积极献言献策,同网络中的违法行为做斗争。多一些思考与冷静,少一些盲从与狂热,崇尚理性与批判精神,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意志的能够进行主观能动地认识与批判的公民,促进大学生通过参与媒介达成参与和谐社会建构,推进社会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目标。
(三)构建大学生利用新媒介的实践平台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与平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第二课堂上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学生主体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启迪,自觉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取向。只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就会激起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情。例如,高校可考虑成立一家新媒体中心,真正由学生负责学校微博群、微信群、学校官方贴吧、手机报等新媒体的运营管理。这样的举措既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管理,筑牢网络宣传阵地,拓展师生与学校领导、各二级部门的沟通渠道,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也为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积极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再如,高校可利用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微博、微信、QQ平台,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环节,注重校园新媒体个性化发展,组织学生参与校报院刊的编辑、电台节目的录制和微电影的制作,采用微博大赛、微电影大赛、海报大赛等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在这样的校园媒介传播氛围中,大学生逐渐由单纯的媒介信息受众转变为媒介信息的创造者及传播者,大学生由此获取媒介的第一手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媒介观。
(四)培育良好的媒介环境,引导泛媒体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意识
大众传媒应加强责任意识,参与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引导作用。大众传媒本身在信息传播上具备先天优势,传播信息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决定了它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地的作用。所以大众传媒应成为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的信息沟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对信息进行分级、筛选、核实鉴别,制作、传播真实有效及健康文明的媒介信息,杜绝发布色情信息、暴力信息、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甚至危害社会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信息等负面信息,把宣传新媒介素养基础知识渗透到各信息传播平台之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增强人们的认知认同。注重精神楷模的宣传和报道,坚持公正评价、客观报道的立场,对不良行为予以谴责,充分弘扬社会正气,提高教育实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依靠家庭力量,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辅助阵地
家庭互联网接入率的提升,家庭已经成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法定监护人,既要引导家庭成员合理使用利用各种新媒体,更要帮助家庭成员学会选择信息、辨析网络虚拟社会的真实与虚构、提高安全意识和道德、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科学使用利用新媒体的良好习惯和正确态度,到大学阶段就不至于媒介观念混乱甚至是错乱。总之,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与媒介有接触的公民,特别是具有自我辨别、判断能力尚不完善的青少年,通过对泛媒体时代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其充分辨识利用媒介资源,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推动社会的进步,任重道远也势在必行。
作者:伍琼中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48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