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倾向下儿童文学论文
一、游戏性
游戏性,指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是一种想象游戏的过程。人类文化学家胡伊青加提出:“人:游戏者”,在他看来游戏是人类本身存在的方式。在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游戏既是儿童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生命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精神需求,正如福禄贝尔所说的,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的发生是起于儿童的内部发生的纯真的精神产物。儿童文学是文本的游戏,是想象的游戏。从创作者层面来说,创作者的儿童文学创作基于是游戏的冲动,儿童文学作品是游戏的载体,作家是游戏的创作者,也是游戏传播者。从接受者层面来说,儿童是游戏的参与者,是游戏的最终完成者。因此儿童文学是游戏传播者(成人)与游戏参与者(儿童)共同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没有儿童的阅读,它只是游戏的载体,只有通过儿童通过阅读才最终完成游戏。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是一种解码游戏,也是儿童自我实现的想象游戏。儿童文学作品(文本)是游戏的载体,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文学理想,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交流;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自愿的、自主的,甚至是自发的;阅读时儿童全身心的投入;儿童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实质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想象游戏过程,儿童文学作品(文本)的留白留给儿童想象的空间,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获得剩余精力的释放,或解除疲劳恢复精力,或在想象中发泄各种烦恼,从而获得心理需要和精神的愉悦,即在这想象过程中幻想、创造,获得游戏的满足。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儿童文学阅读是儿童自我实现的精神游戏。儿童文学阅读实质是文学的审美活动,这就意味着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实质存在着一种游戏审美倾向,这种游戏审美倾向侧重于感性,是超功利性的。据李学斌研究儿童文学存在着游戏精神,作家有意识地在创作中渗透并融入了对游戏精神的追求,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着至少存在着有十五种表现形态,七种衍生变异的表现形态。儿童文学的幻想特征也符合儿童阅读过程想象的游戏,儿童的想象可以文本纵横恣肆;游戏是愉快的,所儿童审美倾向又有着愉悦性的特点。
二、生活性
儿童文学是儿童生命形态的表现。儿童文学表现的自我意识、自我发现、幻想、体验等与儿童的生命形态相近,这种相近的生命形态吸引着儿童。现实的世界,儿童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生活上受到成人的指导和限制,而阅读儿童文学是自在、自由、自为的行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性生活,给予儿童情感寄托、宣泄场所。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或想象、或模拟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体验与人的交往,在想象中体验失败与成功、痛苦与欢乐、生与死、聚与散等等情感。如读《男生贾里》或《女生贾梅》儿童读者与主人公一起上学,一起成长;如读《木偶奇遇记》儿童读者通过木偶的故事体验到诚实与勇敢、善良与真诚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如读《七个葫芦娃》儿童体验到团结一致才是打败邪恶的力量。儿童文学描写、叙述的是儿童的本真和自我,儿童文学本身就是儿童生活的生命形态的体现。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儿童生活的形态。有的作品叙写的是儿童原生态生活,如《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窗边的小豆豆》等作品叙述描写的都与典型现实儿童生活,儿童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些作品拟人化了,虽然写的是动物或者植物,但其实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如《木偶奇遇记》。有的作品叙写是拟人化世界,但里面的动物情感与儿童情感相似相通,如《骑鹅旅行记》。有的叙写的是虚幻的世界,这虚幻的世界其实却是以真实世界为蓝本的,如《葫芦娃》葫芦娃与蛇精、蝎子精的争斗,正是表现真实世界善与恶的斗争。
三、倾向性
儿童阅读存在着倾向性,它主要包括本真倾向性、超真倾向性。本真倾向这是一种低层次阅读倾向,是娱乐放松的追求,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流于庸俗的阅读。如许多小学生在课外阅读《爆笑校园》、《偷星九月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获得只是心理放松、愉悦,而精神上未得到引导和提升。商品经济催生了书籍的商业化,创作的商业化,创作家创作出现了追求不同层次作品,低层次的作品趋于通俗、甚至庸俗化,迎合了本真阅读倾向;高层次的作品表现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它寄寓着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它契合人类阅读的理想追求。儿童文学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儿童生命有价值的存在浸染着儿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精神追求促使儿童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阅读。不仅如此,社会的主流引导也促使儿童阅读朝着这方面发展,虽然儿童思维辨别力还不成熟到能够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表现在儿童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热爱,儿童文学优秀作品正因为儿童喜爱与追捧成为经典,因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长盛不衰。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皮皮鲁外传》、《女巫》、《窗边的小豆豆》等等。儿童阅读倾向性除了本真、超真倾向性,还存在着性别倾向性。据调查,不同性别的儿童阅读儿童文学存在差异性。目前儿童文学作家也注意了儿童阅读心理倾向性,有的作家专门为不同性别的儿童创作作品。如某作家。如女孩子喜欢阅读一些《爱丽斯梦游仙境》、《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作品,男孩子喜欢阅读《皮皮鲁外传》、《水浒传》、《小侦探柯南》等作品,当然这种阅读性别倾向性并是绝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性别阅读倾向性在共同的阅读环境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阅读态度趋向一致。
四、模糊性
儿童文学创作是成人从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创作的作品隐含着成人的理想、成人见解、成人引导性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生活阅历不平不致,儿童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有深浅之分,对儿童文学文本的理解也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解障碍。这种现象决定儿童在阅读时并不是具体而是囫囵吞枣,儿童儿童文学的审美倾向存在着模糊性的特点。模糊性,指儿童读者在儿童文学审美过程,对作品语言、内容等方面理解一知半解的现象。表现为儿童读者在阅读儿童文学时对语言理解的模糊、情感理解的模糊、生活理解的模糊等方面。
作者:宋俊娟 单位: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48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