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论文
一、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小微企业可知银行的经营情况,而银行却因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不公开、不透明,可信度不高而难以做出科学决策。信息不对称同样存在于银政、银银、政企之间,加之法律约束不足、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外部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造假获取贷款,最后又失信违约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城商行在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风险管理意识僵化
个别行存在对客户集中度、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等缺乏足够的重视,面对风险主动退出意识不强,甚至以存量客户即将到期等为由倒逼审批,丧失风险管理机遇。基层行对所营销的业务缺乏精细化测算,只在乎短期能否带来存款,不在乎是否真正盈利、是否存在风险隐患,更不在乎未来能否全身而退。个别信贷人员在调查环节不能尽职、在审批环节敷衍塞责,甚至不说真话、更有甚者为企业支招试图绕过审批。
2.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水平不高
城商行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估体系。从实际情况看,城商行在风险评估体系的指标设计并不能完全反应小微企业真实的生存、发展状态。城商行在信用风险分析方面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打分卡、交叉检验等先进的方法运用不足,难以精确地计量各类授信资产的成本和收益以及科学合理地确定授信额度。
3.贷后管理环节相对薄弱
基层行落实贷后管理松懈,检查记录对客户信息挖掘不够,流于形式,信贷档案管理混乱,资料不完整、不详细。信用风险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相对于贷前调查和贷款清收工作,银行对于如何进行动态监测和识别贷后风险却不够关注,使原本能够掌握的一些风险预警信号未能及时发现、掌握。
4.城商行的问责机制尚不完善
银行在责任追究范围定位、客观区分主次责任人、落实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界定责任认定标准、划分管理权限、严格追究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仍存在模糊之处,风险问责的管理制度应进一步完善,使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更强。问责不应仅限于不良贷款已经发生的情形,应贯穿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始终,逐步由当前的事后问责向过程问责改变。
三、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结合小微企业特征,不断完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是一个综合型系统性体系,包括评价方法以及模型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等。银行应注重小微企业财务信息和软信息方面的收集和分析。鉴于小微企业信息不完整、财务报表不全面的实际情况,应设计简易的风险评估报表。财务数据分析应强调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信贷理念,回归信贷本质,通过交叉检验了解企业真实情况,通过查看流水账、快递单证、盘点存货等着重分析小微企业客户的现金流情况。
2.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风险预警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和信用风险的评分,应能够体现借款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提前预见借款人未来违约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应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根据时间差别适时、合理调整预警体系,注意收集客户的各类信息,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以便对模型参数做出适度的调整,以求及时、真实地反应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状况。
3.完善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
当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压力不容乐观,城商行应进一步完善持续的跟踪监测机制,结合相关部门发布的行业风险提示,准确把控贷款形态变迁趋势,从而前瞻性做好风险预判,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调结构,做好风险缓释。
4.将信贷人员绩效考核纳入贷后管理范畴
将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工作质量与客户经理的当期经济利益挂钩,使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者当期就有经济损失。例如客户经理考核办法引入贷后管理工作质量考核,包括贷后检查以及五级分类的按时完成情况,资料的完整性和报告质量,专项检查的按时完成情况和报告质量,授信客户的预警报告情况,关注类贷款监控表是否按时报告等项,每项考核都与客户经理收入直接挂钩。
5.全面提升信贷人员素质,做好信用风险管理
坚持推进信贷人员从业的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完善选拔和考核机制择优选用。同时,建立淘汰机制,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信贷人员以及存在道德风险或不尽职履职的人员,果断及时退出信贷专业岗位。做好道德水平教育,加强风险管理知识、信贷业务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信贷人员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准确判断力,多措并举促进信贷人员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控制银行信贷风险。
作者:王惠颖 单位:营口银行鞍山分行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4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