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早期干预的向度:奠定特殊儿童良好的人生开端
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顺应与契合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为特殊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奠定基础。“相比于普通儿童而言,早期干预教育对特殊儿童意义非凡,它不仅能弥补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缺陷,弥补其因身心发展障碍而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才智,促进他们健康顺利发展。”〔4〕错失早期干预的关键期,亦即最佳矫正期,将给特殊儿童日后的发展带来无以弥补的损失。因次,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加强早期干预势在必行。将早期干预切实纳入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家长要从规划特殊儿童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领悟早期干预与早期治疗的必要性,深刻地认识早期干预的意义与价值。家长一定要走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教育也不晚”与“孩子已经够可怜了,我怎么忍心给他(或她)施加压力呢”和“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以及“不用急,将来会好起来的”等错误认知。这不仅是对早期教育的责任推卸,而且可能使特殊儿童错过干预与治疗的良机,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本不应该丧失的发展能力,为特殊儿童的补偿矫正与健康发展埋下祸根。为此,家长不能坐以消极等待,要有早期发现、早期鉴别、早期治疗的态度、思维,绝不动摇早期干预的信心与决心,以免对特殊儿童造成第二次损害。另一方面,家长要掌握早期干预的技能与本领。面对特殊儿童,不少家长在早期干预中含辛茹苦,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不仅没有收到应有的干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紧张或恶化。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家长缺乏早期干预的知识与矫正技能。为此,家长要认真研读特殊儿童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以及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论著,并通过听报告讲座、专家咨询、学习交流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增强自身早期干预的技艺与水平,对特殊儿童提供有效的缺陷补偿与矫正训练,为特殊儿童创设战胜困难、增强社会适应性与发展自我的良好开端。
二、分类施教的向度:促使特殊儿童在既有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
对于具有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而言,分类施教的意义尤为明显。据中国残联发布的《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儿童0.5万人,听力残疾儿童0.5万人,言语残疾儿童0.5万人,肢体残疾儿童2.6万人,智力残疾儿童2.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0.3万人,多重残疾儿童1.2万人。”〔5〕特殊儿童的独特性,决定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不能千篇一律,机械划一,而是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适宜的教育,尤其是家长要善于发现与深掘特殊儿童的优势与特长,引导特殊儿童向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展,以此弥补自己的不足或弱势领域,使特殊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对特殊儿童实施分类施教,一方面,家长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固有特性,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发掘儿童的发展潜能,让特殊儿童张开理想的风帆,不断获得成功、自尊与自信的机会,增强特殊儿童的群体感、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如:“对于视听损害的人就要掌握读和写的特殊手段、掌握空间手段;对于失听的人,要掌握用看对话者口型来感知口语的技能,利用剩余听力的技能等。特殊的具体目标还可以是受教育者个体补偿的部分,培养对自己优势的认知,克服自卑感或过高的自我评价,形成适合的社会行为等。”〔6〕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家长也要根据其缺陷的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等实际情况采取多样的教育途径与手段。例如,尽管同样是言语障碍的儿童,但教育方式不能规行矩步,应依据语言损害的程度进行不同的教育。具体而言,对于言语发展迟缓、吐字不清、语言含糊等程度较轻的儿童,可通过各种发音与发声的训练,让他正常发音,恢复言语功能,改善交流能力;对于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进行交流等语言严重受损的儿童,家长不但要加强常规训练,而且要求助于医疗卫生部门,适时接受专业的鉴别与诊断,通过卫生保健或辅助器械实现康复治疗,有的放矢地培育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三、协同配合的向度:锻造特殊儿童家庭整体育人的合作体系
作为一个动态的、多元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特殊儿童教育成效的凸显仅靠家庭的孤军奋战是难以奏效的,尚需得到幼儿园、学校与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这种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具体体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7〕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重视幼儿园、学校与社会的作用,整合与协调各部门的各种要素与教育力量,推进家庭与幼儿园、学校、社会的沟通协作,形成整体育人的教育格局,是特殊儿童教育纵深发展不可规避的应然态势。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坚持协同配合的向度,把各种教育力量与教育资源凝聚起来。其一,国家要高度重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宣传以及制度保障等措施,号召全社会关心与支持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并将其作为国家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并予以贯彻。诚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其二,幼儿园、学校尤其是开展特殊教育的学校也要积极关注与支持家庭教育活动,或是通过家访、家长开放日、家校互动等方式,或是通过设备支持、专家指导与心理咨询等手段,贡献自己的既有优势与专业特长,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意见与反馈经验,形成家园、家校协同配合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其三,家长也要确立开放的视野和合作的意愿,摆脱将特殊儿童置于封闭的、僵化的、静态的狭小天地内的误区,主动走出家庭,借助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在协调矛盾与化解纠纷中强化教育的凝聚力,形成整合育人的教育合力,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活动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成长的丰厚沃土,尽可能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在关切、理解与援助中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持续连贯的向度:开辟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宽广的发展时空
教育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反复性的特征,决定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而非短期的阶段性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偏离了持续发展的轨道,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或情绪为转移,或是虎头蛇尾,或是半途而废,或是有始无终,均不利于特殊儿童自身价值的实现,无法实现特殊儿童教育应有的育人旨趣。持续连贯的发展向度,可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是维系与推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家庭教育中贯彻持续连贯的发展向度,一方面,家长要力戒功利化心态,循序渐进地推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家长要明确地意识到,特殊儿童教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展开,不能急于求成。“无论是培养聋儿的听力语言能力、盲童的辨别方向和定向行走的能力,还是训练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能力,教育残疾儿童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家长们千万不能急躁。”另一方面,家长要坚信特殊儿童的内在潜能,相信他们的能力与可塑性,强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的使命感,推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存有缺陷,必然会制约他们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与发展程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劳苦无功的情形自是难免,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与恒心,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中绝不能打退堂鼓,要勇于走出失败的羁绊,对特殊儿童进行适时适宜的刺激、反复训练与积极治疗,点滴积累,一以贯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实解决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思想障碍与行为问题。在持续一贯的家庭教育活动中,不仅可使特殊儿童逐渐习得必要的生活与学习的技能,而且可点燃他们的积极进取之心,激励特殊儿童释放深层次的能量,使他们真正自立自强起来,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在不断征服困难中领悟生活的精彩与生命的意义,从而发展能力,健全人格,提升生命质量。
作者:冯永刚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4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