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中学教育论文
一、历史意识的基础——学生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过:“相比解决一个问题,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在历史教学当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自主思考、探讨能力,提出了相关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此外,根据新课程历史的相关要求,让学生深入研究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知识点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与思维特点,设计出能够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逐步的发现历史的本质意义。
例如: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在课外,学生肯定对秦始皇这一位伟人有了深刻的了解,无论是兵马俑还是长城,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有同学提问到:“老师,秦始皇这样的残暴,虽然有功,但是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呢?”在课文中,主要是强调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我还是决定让学生自行讨论,并且组织了一次辩论:
正方的:
1、前230年的先灭弱韩:“先取韩以恐他国”。
2、前228年的离间灭赵: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
3、前225年的水灌灭魏: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4、前223年的王翦灭楚: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的辣。
5、前222年的北灭燕国:荆轲刺秦,无功不返。
6、前221年的完胜灭齐:孤掌难鸣,一败涂地。
反方的:
1、秦始皇所做的焚书坑儒,灭杀天下才子。
2、修筑长城,累死人民无数。
3、赋税过重。
4、严厉的刑法。
这时候,我将学生引入到秦朝中央集权的制度讨论中来,有了辩论的兴趣激发,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威信。虽然他的统治是残暴的,但是秦始皇的伟业,自然有很多人去维护他。”学生将的是精彩、大胆,作为老师,我也给予了学生及时的肯定。在这一个提问、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个性的张扬、得到的是视野的开阔,也能在不断的在自主学习中,挖掘历史的本质。
二、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
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历史教材中不可能设计到所有的教材相关的史料。所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将教材作为参照的基础,选择具有趣味性、能活跃学生思维以及启迪学生只能的材料,真正的让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让教学充满情感的味道。
例如:在说到《抗日战争》时,为了在课堂中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之初,我播放了《在松花江上》这一歌曲。这一首充满离愁别恨的歌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聆听悲壮而激昂的音乐的同时,达到一种情感上的震撼,进而对抗日战争中的家破人亡的苦难同胞产生同情,担忧祖国的命运,对日本侵略的愤怒,将学生带入到发生的事件中去。(如,九一八事件、南京大屠杀等等。)在日本那妄图灭掉中国,将其沦为自己的殖民地的思想中,中国人民为了自身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开展了激烈的抗日战争。这样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历史意识的落脚点——评析能力
新课程中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应当联系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并能够充分的利用历史知识加以理解、认知。运用历史教学,初步培养出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观察历史、评析历史和对现实认知的能力。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过去,正确的看待现实,从而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真正落脚点。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1840年得鸦片战争会是一个转折点,为什么中国会一败涂地?针对鸦片战争的这一切入点,作为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从1640到1840的清统治下的中国从政治、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与当时的英国相比,进行多角度分析,学生很容易能得出以下结论:清廷的闭关锁国才是导致中国真正落后的原因。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让中国立于不败之地。近代,中国的落后、被动,正式因为统治者不能够随着历史的大流,坚持己见,缺乏历史意识造成的。
总之,想要培养出具有正确、科学的历史意识,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懂得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还需要注重其情感教育,最终让学生取得正确的思想、历史观念,逐步的使学生培养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以及善于思考历史的习惯。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4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