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生活需求的社区管理论文
一、当前城市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社区承担行政工作任务多,一些工作职责不清。一是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工作,社区干部行政性事务多,具体表现在硬性指派多、检查验收多、台账报表多等问题,压缩了公共服务的空间和人力,无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二是社区承担的一些工作权责不对称。近年来,社区逐渐成为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物业、绿化、亮化、夏季供水等问题,但社区受权责所限,对其中一些居民的合理诉求难以协调解决。三是一些职能部门把工作任务下移到社区后,却没有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来开展工作,工作经费没有跟着进社区,社区工作负担重。
(二)维稳工作任务大,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工作任务需要
一是社区是维稳的第一防线,是城市“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的第一执行力。在重大节日和敏感节点,社区的维稳力量更趋紧张。二是目前社区干部编制较少,社会公益性岗位人员较多,待遇相对偏低,月工资仅为1000元,仅仅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导致出现了人员不稳定、工作无衔接等现象。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经常要面临大量重复性的入户走访等工作,一些居民存在不配合现象,导致社区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现象,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虽然每个社区都组织了义工队伍,但是我县志愿服务人员较少,志愿服务的氛围没有形成,志愿服务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四是社区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化程度偏低。
(三)驻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率不高
目前社区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政府倡导和推动阶段,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认识不充分,参与意识薄弱。一是因为社区居民层次不一,在社区活动中,参与者多数是老年人,很多在职中青年居民,由于工作等原因,参加社区活动少,即使参与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二是我县人口基数少,在政府部门供职人员相对较多,各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单位人”对于自己所属的单位有着高度的依附性与依赖性、强烈的认同感与安全感,对于自己的居住地则始终无法形成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同时,驻区单位与社区的共建机制还没有健全完善,驻区单位在与社区主动沟通联络、征求社区建设建议等方面存在不足,双方合作共建程度不高。
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维稳联动机制,减轻社区维稳压力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社区的工作量大量增加,而仅靠社区来维护社会稳定极不现实,急需有新的力量加入社区的维稳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如公安、人武(民兵)、驻区单位等部门,加强横向联系,由每个社区牵头组建固定的5—7支巡逻队伍,每周定期定时对辖区进行网络化巡逻、走访,建立维稳联动机制。二是加强小区物业管理,逐步推进居民小区封闭式管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居民小区全封闭式管理,实行人员、车辆一卡通系统,有效控制外来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出,提升居民小区安防水平。三是抓好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全面落实社区干部分片包户责任制,对各社区重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重点人员较多、各类案件高发、情况复杂地区加强排查整治,将社区干部搜集信息与房东提供信息相结合,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实行动态管理、无缝管理。
(二)理顺社区工作体系,确保权责一致
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与社区的关系,改变政府、社区居委权责不清的体制。一是由政府组建政务服务中心,由其承接政府部门的行政事物,让社区居委会从行政负担中解放出来,主要负责民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维护居民权益、调节邻里关系等公共事务。二是政府职能部门需社区完成的工作,应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经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进入,同时处理好事权下放后的权责问题,确保权责统一。三是居民小区建成达标后,物业由建设单位与社区、住建、供电等部门联合管理,由社区统一协调承接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解决居民物业难问题。
(三)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
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应增加人员配备,优化队伍结构。按照社区户数、党员人数规模配备社区工作者和党组织成员,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选聘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优化社区工作者年龄结构,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年轻化、知识化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定期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技能水平。二是落实、提高人员待遇,稳定社区队伍。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政治素质高的人员中招聘社区工作人员,在加强聘用人员的工资、津贴、社会保障金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岗位聘用制,面向社会竞争上岗,以岗定薪、按岗考核、岗变薪变,以此推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针对公益性岗位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应在进行招考事业人员时,放宽对年龄、学历等的政策限制,提高公益性人员的福利待遇,同时,建立社区干部定期转岗和《社区干部带薪休假制度》,从而达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和事业留人。四是引导、培育和状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性社会志愿者工作机构为主体,全力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
(四)强化社区服务,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意识
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的公共服务需求,应加快社区服务功能的转变,提高驻区单位和居民的参与意识,建设美好幸福社区。一是成立社区服务中心,逐渐培育覆盖养老托幼、家政服务、教育培训、人才中介、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咨询等类型,能全方位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社区服务产业。二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进程。有效区分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志愿服务,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积极搭建平台,提高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发动驻区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创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的活动中来。在小区环境管理、社区文化、社区共建等问题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增强驻社区单位和“单位人”的参与意识,经常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互助活动,培育居民社区理念,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建和谐幸福社区。
(五)多方整合资源,加大社区投入力量
要大力调动政府和驻社区单位的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加大社区活动场所和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改扩建社区活动场所面积,保证每个社区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逐年递增社区工作经费,形成社区工作经费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正常增长机制。二是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形成一个社区一个发展策略。设立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专款专用、滚动使用,用于扶持社区集体发展经济项目。社区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建设赫勒社区野鱼餐饮一条街、野鱼交易一条街和城市中心社区奇石一条街、民族手工艺品一条街,由社区定期举办各种特色旅游推介活动,加强社区特色化服务。三是社区要盘活自身资产,与营利性机构加强合作,合理利用社区活动场所等各种资源,努力发展租赁经营,进行闲置土地资产,建设物业特色品牌,服务创效,拓宽社区增收的新路子。
作者:梅爱华 单位:中共福海县委党校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4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