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文学思潮的现代文学论文
一、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特点
自反性,是一种涉及现代化领域研究范围的社会学知识,超越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束缚,对现代工业社会形态进行抽离,并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中国的五四文化思想启蒙属于正统现代化的范畴领域,自反性主要是针对在运动之后萌发的另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进行描述。通过对五四思想启蒙运动里收获的文化形式和文学手法,进行科学总结和灵活运用,结合自身的写作形式和特征,展开了另一个新兴思想领域的论述。其中包含对美学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也包括解放美学现代性的限制,开拓另一片现代性的浩瀚星河。这些行为都是以自反性、现代性为基础,力图彻底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在质疑和否定五四思想文学的现代性的同时,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现代性诉求,多个文学巨匠的不同个性的彰显,共同构成了现代新文学的反传统意识的自反性系统。
1.在文学革命热潮中寻找思想启蒙的手段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对写实主义、文学的抒情手法也比较看重,主张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性,不过,由于强大的启蒙现代性话语的强势压迫,使得这种审美现代性诉求并未得到有效的推广,也正是这个原因,造就了五四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通过具体考察五四文学革命所处的历史情境,深刻探究当时思潮的主要倾向,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启蒙主义的性质的确定,意义重大。当时的文学中心以文化批判为主要行文途径和思路,通过文化批判者的立场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的出发点,都来自新旧文化的冲突,以反封建为主。五四文学革命的这一主题思想,是贯穿整个启蒙运动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由于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唤起文学革新。那个时候的新文化人主张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启蒙手段,表达文艺和思想不可分割的联系作用,一方面有效地记录了欧洲文化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强调文学对时代思想的影响作用。因此,文学家通过发布文学作品,试图总结这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特点,有助于加强各个文学爱好者的认识,巩固这一革新运动的历史意义。胡适,作为那个年代文学改良的优秀领导者,主张以白话行文,体现了启蒙运动在现代性方面的强烈诉求;陈独秀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以及通俗的明了的社会文学”。虽然这只是一个固定的原则要求,但却得到了广大从事文艺事业人的认同,这一举措大大地修正了凌乱的、陈旧的古板行文思路,开拓了文章构建的自由性,并适应了未来现代化文学的新要求。
2.五四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的弊端之处
五四启蒙运动之后,不少文学作家仍沉醉在思想启蒙下的绝对化、理想化的自我价值,这样的愿望,面对现实的考验,必然会导致幻想破灭,并带来绝望。丁玲的小说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记录了知性青年在痛苦和矛盾中的绝望哀号。只盲目停留在启蒙思想意识形态之中,不懂得以浪漫冒险的态度去投身在革命事业中,带来的结果必定是差强人意的。这些提倡文学改革的作家,已伴随时代的脚步沦落到无路可走的地步。这些陈旧的作品中,的确展现了一定的现实色彩,却也以个人悲剧的真实写照展现社会与时代的症候。这些青年不同的命运遭遇,在现实中体会到与理想的落差,使得不少文学作家开始对五四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质疑,在时光的积淀下,转变成了一种文学化的批判与质疑五四思想的热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首先,过于理想化、乐观化、完美化的思想主旨宣传,使得大多数人忽略了个人认知能力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局限性。涉及具体的民主、科学意识的形态等没有做到理性的、具体的描述,不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大多数以自我意识的宣扬为主,因此局限性相当明显,这一定会使得启蒙思想运动的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的空泛性。其中,相对认知水平较低的知识青年,无法做到对个性主义的启蒙思想的价值作用的有效分析,只能盲目地跟随大众,并将这种思想奉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不思进取,自己的真正思想意识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并失去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过分强调对传统的绝对叛逆,忽视了现实中家庭、社会、道德构成的合理意义,盲目鼓励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虽然做了一定的价值性和合法性叙述,但忽视了个人主义的负面作用。由于过分地宣扬个性,使得家庭、社会、道德等相关的好的传统观念被丢在一边,严重影响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和交流,一切行为全部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趋势,会造成自身与社会文化的隔离,使得周围的人无法接受,造就自己孤独终老的一生。正是由于盲目信任,才造成了对这一现象的忽视,所以当现实的大山压过来时,自己已手足无措,只能发出痛苦的哀号。
另外,中国五四启蒙运动的领导者们,尚不具备专业、系统的价值理念意识,在思想工具的理性运用上极度贫乏。伴随着文学主流的激流勇进,很多文学思想家已无法顾及其可行性,而盲目地接受顺从,并深刻地陶醉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对真理的认知已严重地脱离现实的衡量标准,使得他们只能一味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在现实的应对方案上却无计可施,加深了自身的困惑性。总的来说,对思想和精神力量的非理性夸大,是五四启蒙运动产生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共同原因。大多数启蒙思想家没有考虑到思想精神的具体限度,也忽视了他们需要结合具体实际状况,才能得到好的发挥,作为孕育思想的现实土壤——社会,它总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五四运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多人由于长期沉陷其中,而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因而在自己内心的印照下,创作了许多与时代脱轨的作品,失去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更无法适应现代化文学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期待结果的描述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忽略了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下蕴含的新的局限,和五四运动时期一样,无法接受现实诸多元素的考验,最终,他们也将被历史淘汰和遗忘。工具的理性运用上极度贫乏。
伴随着文学主流的激流勇进,很多文学思想家已无法顾及其可行性,而盲目地接受顺从,并深刻地陶醉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对真理的认知已严重地脱离现实的衡量标准,使得他们只能一味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在现实的应对方案上却无计可施,加深了自身的困惑性。总的来说,对思想和精神力量的非理性夸大,是五四启蒙运动产生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共同原因。大多数启蒙思想家没有考虑到思想精神的具体限度,也忽视了他们需要结合具体实际状况,才能得到好的发挥,作为孕育思想的现实土壤——社会,它总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五四运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很多人由于长期沉陷其中,而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因而在自己内心的印照下,创作了许多与时代脱轨的作品,失去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更无法适应现代化文学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期待结果的描述过于理想化和浪漫化,忽略了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下蕴含的新的局限,和五四运动时期一样,无法接受现实诸多元素的考验,最终,他们也将被历史淘汰和遗忘。
二、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对五四启蒙运动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
审美现代性一直是以一种批判性地位而存在的,可以具体理解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原则,使得审美建立在社会的对立角度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意义。而自反性就是维持这种现象的主要工具,使得审美现代性能够针对自身的自反性逐渐地向现实的、客观的方向发展,并作用于自身。因此,一些自由主义的文学作家也对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的具体的主题思想产生质疑,他们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对五四主体思想的自反倾向,主要表现在:通过融合底层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国家意识形态,著名作家老舍,主要通过适应时代要求的理念进行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对比,具体结合实际分析各方面的不同状况,在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的激励下,完成各个小说的著作。他很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叙述方式,并且可以深刻地揭示中国的各种病象,深刻地阐述国民的错误的思想意识,急迫渴望那种现代性的理念能尽快地投入在当时陈旧思想下束缚的中国,具体表现为他对中国古老的精神形态的深恶痛绝,使得在主体思想表达上,和五四启蒙运动的主旨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其底层社会的出身现状,和对现实的体会,使得他在表达思想的同时,更注重于国家和国民的实际操作和这种思想的实效性,具体如何进行实施,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明确规划。这种市民阶级的思想结构和形态,必然令他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具体现实意义产生质疑,在老舍的作品中,关于现代化事物的描写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在对政治教育文化、学习思潮和外来新思想上,都认为是一种胡闹,是一种荒诞的把戏。他彻底地否认大学教育的现实意义等负面性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中国实现改革的绝望态度。
而后继的作家,同样在他的基础之上,对外来事物给予否定,使得现代文学离启蒙思潮的愿望期待越来越远,并逐渐地形成一个对启蒙运动思潮的自反性叙事的系统。而乡村出身的沈从文,在对思想启蒙运动的质疑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和深刻,在自反性上更高人一筹。他善于利用感性和理性综合的叙事手法,在对新生事物的质疑上的叙述也比较全面,他形象地勾勒出了乡村与都市的区别,另外,也包括对形象世界的反差的肯定,使得他的小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在理论依据上,它主要借助不同时间的现实状况和人性的价值标准的肯定。在他的作品中,主要对不同于城市的乡村的自然之美和当地的人性之美加以正面宣扬。作者的主要表现核心以“人性的美和善良”为基准,所有被现代文明看扁的、落后的东西,都呈现不同的人性和传统之美,是完善人性的福地。而面对现实的抨击,他的思想更加偏激,认为时代的进步,带来的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完善,而是对周遭美丽自然和善良人性的泯灭。而都市中的人大多数存在人性的扭曲,在道德上要求放松,毫无自制地堕落着,无论城市的建筑多么发达,在自然的考验下永远一文不值。沈从文的作品,在思想上大都与五四文化的主旨相违背,而他具体表现的这种对现实的颠覆形态和对社会现代化的美学否定意识,却形成了一种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的期盼与追求。五四文学思想启蒙运动总的来说是一段颠覆和反思传统的历史,集中表现在历史、传统和现代性的重要冲突。
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主要宣扬的是,在不断的否定中寻找完美的突破。在白话文上开拓了文坛的新地位,使得这种语言选择固定地被文学历史所认同,而具体文章表现的特点,则是一种对传统反叛的对立的姿势,使得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加直接。而对传统的反思,绝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彻底否定和摒弃,像胡适、沈从文等作家在时代的冲动下并不盲目地乱下定义,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肯定态度还是会有所保留的,无论在作品中如何强调现代性,始终甩不掉的是一份对传统思想的牵绊,无法完全地适应西方现代化思想的渗入,所以五四运动下的代表者都没有彻底的适应现代性,那么一味盲目跟从的人们又如何了解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方向呢?因此,这种自运动开始就伴随诞生的自反性,体现了我国文学现代化的局限性。我国现代文学理论一直在传统问题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角度相对单一。而具体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要求,就要求文学能够开拓新的人文精神,拓宽我国人民的视野,吸取西方国家人文精神优秀的部分,改善人的心灵,协调好人与自然、科技、社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文学理论的现实发展情况。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系统的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在理论确立上也比较全面,符合一定的客观性、现实性,对我国文学理论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这些文学家都在宣扬这样一种思想,现代性一方面的确给人们带来了福祉,却也伴随着一些消极的后果。而怎样才能摆脱现代性携带的这些消极元素,使人们不再经受理性的压迫,那么审美的现代性就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有效途径,因为审美的现代性拥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不再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墨守成规,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充分扩大人们想象的空间,从而使得因长期封闭而无法表达的原始人性精神能够恢复原貌,开发人类无限的潜能。
三、结语
五四启蒙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个性主义与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新文学的内部,却产生了关于对这种价值观质疑的文学主题和叙事。各个作家借着自己不同的角度描述不同的价值思想,对具体的个性主义思想等进行了一定的质疑,并做了适当的价值重估。这种新文学自然产生的自反性叙事,筑成了新文学的新的主题思想,为人们客观地认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伴随产生的新文学艺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张惠玲 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40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