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会计实践课程改革探讨
一、建立“标准本位”教学目标
(一)“标准本位”教学目标
“标准本位”教学目标,是以合格会计师所具备的全部技能为目标,通过实践课程来帮助学生全面和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目标应该基于: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会计师。因此,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会计师”。根据这一要求,课程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掌握会计知识”或“强化会计技能”之中。实践课程不仅要培养和训练合格的会计师,更要从宽泛的专业理想和信念角度出发来培养未来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判断、决策和评价能力。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可发展的实践性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
(二)“标准本位”教学目标内容
“标准本位”教学目标内容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即“理解”、“思考”、“职责”与“敏感”。
1.“理解”是指对未来会计工作发展规律的理解,对会计工作过程本质的理解,也包括对自身认知水平和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认识的清晰程度。通过持续的实践活动观察和互动来理解会计工作的内涵,懂得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所有人员建立和发展各种良好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2.“思考”是指在理解会计工作本质基础上展开对相关工作价值和意义的思考,通过对实践教学行动中产生的工作观和判断力进行的主动反思,并将这种思考与会计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反思成果融入到未来会计工作中,形成会计工作的理想和信念。
3.“职责”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备强烈的专业责任感,表现出包括外表形象和内在品质在内的会计师专业特性。通过履行会计专业义务、道德义务,行使专业职责,展示逐渐成熟会计师形象,养成优秀会计师的专业态度。
4.“敏感”是指对工作差异、企业差异和环境差异的感受力以及由此生成的调整能力。通过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展开的直接工作接触体验,了解多元化企业的环境和特点。掌握能在多元化和拥有差异的环境中开展工作的能力。
二、建立“观察-访谈-实践”整合式教学模式
(一)观察活动
在会计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观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必须通过足够的观察,来理解会计工作的特点,加深对会计工作本质理解,而这种理解是未来会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之一。观察的重点要包括“会计工作环境”、“会计工作任务”和“会计人员学习情况”。此外,熟悉企业环境和相关人员也是观摩的重要内容之一。观察任务的重点应聚焦于企业环境和相关资源,要求通过观察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会计工作中的专业伙伴。对于观察的内容要进行详细的记录,进行观察分析,并呈交观察报告,具体包括:“观察前反思报告”和“观察后反思报告”。
(二)访谈活动
对在观察活动发现会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要采用各种访谈研究手段(访谈法、问卷法等)完成调查报告,初步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在未来会计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大学-企业合作”的实践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的空间,提供会计实践的真实情境和支持性指导环境。成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会计理论教育与会计实践的“检验平台”。使会计教学研究、实验和职前实践得到有效结合,使企业、学生和教师结成伙伴关系,从而保证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实现。
1.指导原则
“大学-企业合作”实践模式的核心就是在实践中开展学习,并要求以“标准本位”目标来指导实践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本质和过程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2.指导模式
建立“实践任务指导”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开发设计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以课程设置的各项实践任务为中心,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提高学会计工作的实践能力。
3.指导职责
“大学-企业合作”的实践模式为学生与企业提供了双向互动的“零距离”对话情境,为双方的共享、参与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高校的职责是负责学生管理,保证其遵守实践活动的规章制度,派遣合适的督导教师负责联络与指导,为实践活动提供资金补助,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研修和学习的机会。企业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稳定且高质量的教育实践体验,包括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派遣合格的、有经验的合作教师,负责为各种实践活动(如研讨会、访谈活动、会计工作示范等)安排时间并提供场地,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和从事会计实践的各种必要资源。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应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实际出发、面向社会,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永鑫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