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1-05-25 23424 国际贸易论文

一、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许多地方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国贸人才,但在培养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的掌握,忽略对学生的交叉学科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品德与能力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许多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但“高级”不意味着“高素质”,在培养实践中,往往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从而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1.2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培养目标定位中存在“重实务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实务”两种倾向,导致课程设计也存在偏向问题。在“重实务轻理论”意识下,课程设计往往过于强调实务课程,但事实上,许多高校的实务教学课程中,并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是简单地缩短理论课时,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几乎没有针对具体实务技能。强调实务仅仅是增加一些外贸实务模拟课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模拟课程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1.3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结构主要存在科研型与教学型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各地方高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使得学术型教师多于教学型教师,即使名义上教学型教师多于学术型教师,但许多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迫于职称评定的压力,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而对实际教学效果研究较少。2.4国贸人才层次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在国贸人才培养的层次上不能体现自身的特色。一方面,并没有结合学校所在地区行业特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定国贸人才的培养层次,另一方面,没有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学科特色来设定国贸人才的培养层次。多数地方高校在国贸人才培养层次设定方面只是简单跟随潮流或参照兄弟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方式,由此培养出的国贸人才缺乏差异化和地方特色,自然也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国贸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的具体措施

2.1设定合理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的特点体现在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为适应这四个方面的特色定位,“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学生的就业与以后职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除了掌握就业必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知识,具备从事贸易实务的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就业、择业能力和向深层方向发展的能力。二是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国贸人才需求的变化。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国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设定国贸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实时调整培养目标。三是考虑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一些国贸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不符合当地经济与行业发展情况,不能就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国贸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时才能体现出地方特色,所培养的人才才会具有差异化特点。

2.2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国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本文提出“一个逻辑”、“两个并重”、“三个结合”的改革思路。“一个逻辑”是指在国贸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逻辑。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基础的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再转移到实际专业技能的训练,然后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寻找实习平台,实务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工作和学习,最后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提升专业理论深度,形成学位论文。“两个并重”是指知识与技能并重,能力与素质并重。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国际贸易技能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等重要。能力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谈判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学生胜任各种工作岗位的保证,“素质”是“能力”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素质”与“能力”同等重要,“能力”是基础,“素质”是保证。“三个结合”是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结合,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结合,校内教师教学与企业专家讲座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对专业知识的新认识。分散见习往往时间较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与集中实习结合可以让学生熟悉企业的外贸业务流程和工作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校内教师虽然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没有在涉外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而外聘涉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或专家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他们对企业实践运作的介绍和外贸理论的阐述,有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的全面认识。

2.3设计合理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

课程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习的实用性。一方面要体现对学生综合理论素质的培养,合理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核心理论课程不仅仅包括贸易领域,还应包括经济学、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领域,例如除了开设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课程,还应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国际贸易地理等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同时,开阔专业视野;另一方面要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国际贸易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既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根据课程模块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关系,合理的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在课时的比例基本相当的情况下,适当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比重。实务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商务谈判、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4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人数少、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以丰富专业知识,资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帮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作者:魏君英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