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现状与对策3篇
(一)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1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当今社会中,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普遍不高。种种现象表明:就国家社会而言,高职是次等教育。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使得家长和学生产生“低分学生进高职”的心理,让孩子上高职是种很无奈的选择;就用人单位而言,高职毕业生是锅“夹生饭”,加之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使大众对高职低眼相看。尽管有些企业提出高薪聘用“高级技工”,但从多方面来看,技术工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是偏低,相比较收入也是偏少,这使得高职更不被人们所看好。另外,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无论是在高职教育的宏观外部环境优化上,还是在高职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统筹政策制定实施上,亦或是在协调高职与各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互动联系上都显得力度不够、投入不足、认识不到位。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职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认可却不认同的命运。
1.2政府主导仍需强化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主体是由“三改一补”而来,本身就先天不足。由于高职多年形成的一些老问题,导致出现“缺粮断奶”的现象,比如占地少、规模小、办学条件简陋和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等等,以上这些问题仅仅通过高职院校自身来改善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面对高职的特殊性,高职与相关部门、有关行业和企业方面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各高职院校被迫各自为政,单纯依靠教育内部资源,放弃全社会尤其是行业、企业的力量,造成产学研结合难以落到实处,自然也就形成不了教育合力与规模,无法最大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与功效。因此,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部门等都不能替代的。
1.3学校定位鲜有特色
绝大多数高职在办学定位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从社会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造成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教育功能单一化;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追求目标偏重于保少数学生的“专升本”上,使高职生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预备生;高职要设精品专业,要创重点品牌,就不能回避实训基地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高职的产学研结合问题。可恰恰这方面是高职的痛处,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双师型”师资缺乏,这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必须面对且待解决的。
二、高职教育现状问题的解决策略
2.1转变观念,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认可
政府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主导者、监管者和领导者,首先,应采取一定措施,通过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比较,增强其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完善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其次,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纠正其轻视高职院校的偏见,提高子女上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加大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实习基地的力度,达到资源共享,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2以人为本,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
一方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再者,优化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如高学历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等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2.3校企结合,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务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也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深化产学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高职教育资源向优势院校集中,实现“产学合作、校企共赢”这一目标,进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作者:罗南 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终身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促进教育公平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角度来审视高职的发展,它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改进。
一是中高职衔接不够完善。虽然如今有了职教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有了硕士点的建设,但总体而言,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道路不够顺畅,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无门;中高职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复的状况,这些都不能满足终身教育的要求。
二是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沟通不够完善。不管是普通学校的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普通大学学习,都存在障碍,从而导致不能实现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不够完善。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高职办学在处于完善建设过程中,其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都有限,专业设置方面也不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经济,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二、终身教育体系下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
为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树立与终身教育理念想符合的高职办学理念。更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就是真正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明确其办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科学的,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观念、课程建设观念、职业能力质量观念、市场需求观念等。认真研究市场的职业人才需求方向,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立足本校实际办学,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2、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3、加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沟通。实现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沟通不仅实现是教育大众化的基本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且最后会得到共同提高的“双赢”效果。另外,要想发展终身教育,就必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4、提高高职教育本身的教育质量。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平衡专业设置结构,构建“宽口径、厚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加强师资培训制度,抓好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
三、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领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中职和高职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职业教育形式,努力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为公民提供学习机会、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需求。
作者:朱莉莉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三)
一、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1.学生学习基础差,教学困难。进入高职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高中阶段文化课程学习的失败者,他们对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特别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很多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非常困难,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教学内容自成体系,没有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进行教学改革,但大多数公共基础课教学还是脱离专业需要,秉承着原先单一的学科性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独立并行,内容自成体系,缺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知识渗透,没有针对性,不能发挥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不知学以所用,难以调动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模式单一陈旧,缺乏先进性。目前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落后,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很多基础课老师在“满堂灌”中不能自拔,教学辅助手段缺乏,虽然有些课程的教授会配以教学课件,但只局限于简单的PPT,缺乏先进性。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培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基本上是延续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的教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按照专业的需求、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地规划,导致高职学生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产生排斥心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轻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现状,依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切实为专业建设服务。
二、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建设,提高课程主导者的服务水平。首先,应转变公共基础课老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对“服务论”的认识程度。公共基础课老师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本位的思维定势,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意识,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立足专业需要,力求使学生学以致用。其次,应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基础课教学的服务效能。公共基础课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多方面、多形式的指导和培训,可以拓宽老师的知识面,触动其教研灵感,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从专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灵活把控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基础课对专业课的服务效能。
2.深入开展基础课与专业课老师间的沟通交流,寻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的结合点。很多基础课老师对当前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教学如何为专业建设服务、如何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效能感到茫然,导致公共基础课教学处于尴尬境地。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有不同的看法,提出公共基础课的开设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开设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对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开展基础课老师与专业老师的座谈交流,使基础课老师了解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以及专业对本基础课教学的要求,从而找到公共基础课与不同专业的结合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为了提高这种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可以建立一对一的定向联系制度,也就是一位基础课老师负责一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是一门很难学的基础课程,很多学生不感兴趣,但它又是很多专业必须开设的重要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数学老师都应明确分工,如由一位数学老师负责电子专业的教学,由另一位老师负责财务专业的教学,等等。每位老师都必须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找到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把高等数学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重构教学内容,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构建,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要发挥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功能,就必须站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设计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高职教学中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精简内容,讲求实效。要以为专业服务为宗旨,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调整教学内容,搞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好地配合专业课教学。
4.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功能。科学合理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应能有效地与专业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必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原则,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应从教学对象———学生出发,紧密围绕专业实际情况。改进公共基础课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不仅可淡化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接受知识,获得技能。学习的场所不仅在课堂内、教室里,还应该有计划地把学习场所延伸到课堂外、社会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多形式的作业模式,多元化的考核手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结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全校各个教学单位,需要学校所有公共基础课老师、专业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我们应从多方面着手,分析研究如何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公共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
作者:费文媛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