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2篇

2021-05-25 7187 高职教育论文

(一)

一、高职课程建设现状及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中起主导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精品课程的评选标准、各种评估指标的设定等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完成的,这种课程改革方式在推动改革的速度、广度上无可厚非,颇有成效,然而却容易“一刀切”,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不同生源质量对课程设计内在要求的差异,造成同样标准设计的课程有的深受欢迎,有的却水土不服。

2.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理解的偏差。“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架构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而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然而,很多课程改革实践者对“工学结合”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认为在学校建实验室、仿真实训室,然后在里面上课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半年、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从企业聘几个能工巧匠、大师专家来学校上几次课就是工学结合……以上这些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只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某个环节,“工学结合”不是孤立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而是贯穿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从课程标准的制订、授课、课程实践直至课程效果的评价。

3.教学资源无法满足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改革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做保障,这里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在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观念,更不愿意去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改革。除了观念上的因素,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历,也导致教师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环境与之配套,而现实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要么陈旧不堪,与行业要求相去甚远,要么只有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室,实践环节完全靠顶岗实习来完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实施课程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4.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经过调研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课程的成绩即平时考勤分+期末考试(试卷)分,实践课程以一篇实践报告论成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60分万岁,少一分受罪、多一分浪费”,“平时从不自习,考前拼命突击”……正是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下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不仅不能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真实掌握情况,更容易造成逃课的现象。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更新课程改革理念,因地制宜制定课程改革方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行动为导向、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实施理念,以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理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程改革模式基础上,要与区域经济、专业特点、课程类型、生源质量等相结合,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发模式。

2.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目前高职课程评价的实践看,更多是把重点放在课程本身,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条件等,对学生情况、行业动态、岗位要求等关注不足,就容易造成专家评价高、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因此,要科学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满足:一是评价目标要以能力掌握为主,兼顾理论知识的积累;二是评价主体以学生为主,授课教师、督导,包括企业专家都要参与其中,综合评价;三是评价对象要全面,除了课程目标外,还有学生、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四是评价的方法应该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试卷测评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可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3.建设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更要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建议从两个方面打造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1)全面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要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职称、教科研水平,学校还应该鼓励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顶岗实践去中,熟悉学生未来就职的真实环境,并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2)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团队中来,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4.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就是说在学校阶段已经完成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时候,除了知识的科学、系统和完整外,还要更多地考虑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并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

5.积极发挥职教集团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最近几年,很多城市都依托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成立了职教集团,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职教集团的建立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专业优势通过课程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推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学校、企业、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职教集团这个平台紧紧联系在一起,优势互补,企业通过学校在科研、人力资源上面的优势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节约经营成本;学校则通过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提升师资水平,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课程教学和实习,节约了办学成本,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李俊 刘书琴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教学体系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中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达到教学之目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听课味同嚼蜡,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功底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为有限,需要教育并提高其素质。学生平时的学习兴趣不高,考试前重点突击书本内容,记得快,学得多,相应忘得也快,这样的学习模式非常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这与将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格的现代教学观念大相径庭。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仍在沿用学科形式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仍然是专业学习的核心,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忽视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和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高职教育学科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部分高职院校开始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管理难度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其最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对固定性与市场经济的变化性之间存在矛盾。高职院校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不能迎合市场需要,必将受到市场的挑剔。如何紧跟现代化及市场经济的脚步,设置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并非易事。市场瞬息万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调和性。

1.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原来技校、中专教师和新毕业的大学生,专职教师中低职称的教师偏多,高职称的教师偏少,缺少精力旺盛且能够担当教学与科研的学科带头人,这给高职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高技术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而双师型恰恰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高职院校尽管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仍然停留在理论研讨的层面,在现实中难以实施。大多数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授课,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训和锻炼,给学生传授的只能是理论,不是学生在现实中更需要的专业技能。

1.4实验实训等基本建设较薄弱

近年来,许多高校连续扩招,教学投入相对不足,尤其在实验、实训建设上,很多高职院校长期滞后,设备、人员等条件缺乏,致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和推进十分缓慢,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然而,实验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实训设施更是举办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许多实验实训设备的技术性能低,数量少,这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动手机会,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技术不达标,无法实现和生产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2.1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职教育不属于基础性教育的中小学教育,而属于技术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因此应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教育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又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这与普通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理论知识大相径庭。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不是为了纯粹教育而教育。此外,高职院校应倡导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这需要教师从实践的要求出发,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深入挖掘教材,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除了有效地引导,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的方法,要把教材上的内容和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倡采用项目教学法,必要时设置教学情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将有些内容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这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实践,加强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总之,高职院校理应更加了解社会需求,结合社会和自身实际,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毕业后会做事,能做事,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创新型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2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色选择教材

高职教育应本着理论课程“必需、够用”的原则,将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专业培养目标,设置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同时,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提倡高职院校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地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水平和能力,和市场需求紧密贴合。此外,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打开高职教材,遍览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推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这些枯燥的理论使学生对专业失去了兴趣。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对知识的需求,改变教学内容,使课程和专业课密切结合。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市场需求设置课程,精选教材。部分教材甚至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由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编写。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观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和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拥有较高素质水平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之具备适应高职教学、职业针对性、特殊要求的基本素质及能力,是保障高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今后高职教学改革依然需要坚持的方向之一。从经验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办好一个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至关重要。如何让教师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在政府一定的行政指引下,加强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从先进的企事单位中积极引进大量专业人才,引进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或具有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把企业的优势和特色带进高职教育教学中来,优势互补,拓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走出去”,让老师走进企业,实地体验生产过程,校企合作办学。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然要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和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教学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高职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攻读学位、脱产学习、企业挂职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特别是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教学方法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院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把握“高技能”这个特点,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高职学院应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按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做出详细的建设规划书,有目的、合理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高职学院应对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促使实训基地稳定健康地运行,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完善实训基地,使建设的实训基地既要满足当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考虑其可持续性。此外,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校企联合,是实现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如下:(1)加强与相关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培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动、互信、互利和共赢发展。(2)聘请企业专家以及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人员对学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提出指导意见。(3)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在企业内的校外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任务,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从实践中学习,实现在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转变教学观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持改革方向与力度和教学目标相适应,努力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作者:付苗苗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