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之我见
一、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现状
1.有限的德育内容决定了有限的德育效果
德育内容是受教育者道德认识的源泉,而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德育内容是按照一整套严密的程序编制出来的。学校所有正规课程从来都不是知识的不偏不移的汇集,而是一种选择性传统的一部分,潜藏着主导的价值观、思想意识。这样有限的德育内容自然很难得到特别的德育效果。
2.德育内容封闭、稳定,没有因时代和个体差异而改变
虽然教育主体社会经历迥异,心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学校配备的德育内容在一定时间段内是不会改变的。第一,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在德育内容上完全一样,没有个性差异,就连方法也是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的。第二,对于完全不同道德发展层次的生命个体,教育者给出的教育内容也完全一样。第三,德育内容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面对不同时期的受教育群体,教育者还是用早已经过时的方法来教育新生代的生命个体。虽然这些年有人高呼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本源,但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也摆脱不了几十年用同一本教科书、几十人听同样故事的命运。
3.传统德育内容教育意义的局限性
优秀的道德文化是人类实践的结晶,是人们优秀文化的总结,是具有长期教育价值的东西。历史与现实毕竟不一样,历史的东西相对于现实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传统的德育内容要获得现代的生机,就应该给传统赋予新意,随时代而变化。
二、现代学校可以发挥的道德教育作用
1.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理性的道德选择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归宿
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知识的教育,其他知识一旦学会,就可以马上落实到行动上,知识不会受主观方面的影响。比如人们一旦掌握了某种技能,就不会受时空境遇的影响,无论何时何地它都会为你服务。道德方面的知识就不一样,即使你掌握了道德知识,也不可能立即落实到行动上;道德知识不能直接导致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征,道德行为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我知道拾金不昧是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如果没有人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占为己有呢?因为人们的私心会干预人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学校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正确区分美德和丑陋,对道德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让受教育者在遇到实际的道德问题时能够正确地作出选择。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区分善恶,当面对具体情景时能够作出理性的道德选择,而不是让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美德。区分善恶为践行美德做准备。
2.学校可以教授道德规范的知识,可以讲授何为美德
道德认知是儿童道德发展的起点,对道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个对道德规则崇尚和膜拜的阶段,对规则学习很有必要。有道德认知并不代表会遵守道德规则。就拿撒谎来说,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都知道撒谎是不好的道德行为,但是有时候撒谎没有被人发现并且没有受到责骂;虽然知道撒谎会得到父母的责骂,但是出于诱惑他们有时候还是选择撒谎。由于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很低,极其不稳定,所以儿童根本达不到为自己道德立法的水平。讲授规范和道德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善恶和美丑,从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与道德讲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教授道德规范的知识和讲授美德很有必要,但是教授并不是灌输,讲授也不等于呈现。
3.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由灌输知识转变成激发情感
热爱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家园,那都是很空洞的道德规范。为什么要爱国爱家,人们很难用言语去表达那份感情。没有教育者告诉过我们爱国爱家是什么,之所以爱,因为有一种情感在我们心中。爱国、爱家、爱父母的道德教育,并不排除一些知识的传授,但是知识代替不了情感。情感式道德教育把受教育者的自然情感作为基础,创设特定的情景,去触碰个体的非理性情感,激发以及深化受教育者的情感。至于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不需要一一列举,而是需要受教育者去挖掘和发现。比如,生活中的某个偶然场景,电影中的特定情节、音乐的旋律,只要能触动受教育者的情感,让受教育者个体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就是一次成功的道德教育。情感式的教育是一种制造情景交融的教育,其景是具体的,其情是生动的。
作者:许林林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中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