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探析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提出
1.1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1.1.1管理人员不够专业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或个别学生党员担任,他们在精力上往往不够投入、专业性不够强。辅导员经常忙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党员再教育工作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党员理论功底尚浅,缺乏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制约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1.1.2发展标准不能统一
高校在党员发展的过程中,党员选拔标准把握不严格,组织发展程序不规范,党建工作缺乏制度化、标准化。出现了发展党员重学习成绩而轻思想教育、重学生干部而轻普通学生,发展标准不统一,组织程序不严格履行等问题。
1.1.3基层党组织重发展、轻教育管理
一些基层党组织非常注重党员的发展工作,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投入不多。甚至有些负责人简单地认为提高大学生党员比例是重要的,而把党员教育工作置身事外。党组织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大力发展党员上,忽视了党员的后续教育与管理。
1.1.4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首先,党员发展过程中考核机制不完善。高校有些党支部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大学生党员实际情况的管理和考核体系,缺乏组织生活、民主评议等制度,没有充分发挥出各制度的约束和导向作用。各项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规章制度实际操作性不强,形同虚设。考核监督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行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党员学习互动气氛不活跃,缺乏与现实实际情况的结合,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指导。部分党组织“三会一课”都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组织生活开展不及时,内容单一;没有从党员需求出发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学习。
1.2.2教育管理内容滞后
高校存在着学生党员教育内容空泛、滞后,阶段孤立等问题。当代青年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善于通过手机、网络获得实时信息,与世界连接。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一些党务工作者不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不住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发展特征,把握不了社会焦点和时事“热点难点”。不能够结合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国际形势,结合广大党员的思想动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保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鲜活性和时效性。这就使他们对于传统课堂上的“权威”理论产生质疑。1.2.3教育管理方式传统化
当代青年不再满足于课堂的理论灌输,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思考滞后,制定政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听报告、念文件、看视频”的水平上,学习过程处于封闭式、单向灌输的教育状态,不能使党员切身体会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形成不了稳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3大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不足
1.3.1入党动机不纯
部分大学生往往对党员角色定位不准,混淆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入党而入党,错把手段当成目的,甚至不惜花金钱找关系入党。入党动机呈现出功利化和多样化的倾向,有的人将入党当作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筹码、获得权力和私利的政治资本、满足父母期望的途径。
1.3.2对党认识不深入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大学生对党认识不深入,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物质社会的影响,扭曲了入党本应有的崇高信仰———坚信社会主义。经常碰到学生党员“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未能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对其他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3.3后期自我监管能力差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党员自我监管能力不强,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还没有入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一来,理想信念就极容易动摇,加入党组织后就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显得“后劲不足”。
二、完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举措
2.1加强学生党员分类管理
现在的大学生教育,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思想状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一个标准、一个制度要求,很难达到现在的教育要求和目标。因此各党组织在制定教育管理目标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人制宜。在教育管理内容上首先要注意有统有分,不能统的过多,强求一致。应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指导思想,将党员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2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
2.2.1严格团组织推优入党的管理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共青团对团员推优等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对加强团员政治教育工作和团员意识工作关注不够。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党建带团建,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和强化团组织生活,严格团员考核,使团组织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一个连续过程。
2.2.2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教育
建立一套“内因与外因结合、稳定与滚动结合、数量与质量和谐、制度成果与实践成果相得益彰”的入党积极分子滚动制,进一步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的质量,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进而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从而保持大学生党员的纯洁性与先进性。
2.2.3建立入党申请人联系制度
对于已经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要及时指定培养联系人,并督促其经常了解和掌握申请人的入党动机、思想和工作动态,加强对入党申请人的引导教育,并及时向组织报告培养联系情况。
2.2.4加强党员后续教育和长期教育
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已经加入党组织的在校大学生党员所进行的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后续教育的思路、丰富后续教育的形式、完善监督保障机制等途径来为后续教育保驾护航。
2.3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
2.3.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现代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工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创建微博,利用微信,搭建网络党校、QQ党支部等新型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扩大覆盖面,为学生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政策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2.3.2合理利用红色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学生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而红色革命圣地是这部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圣地,进行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坚定学生党员跟党走的信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3.3在实践中开展教育活动
党员教育要在形式上避免繁冗、单向式地灌输,要增加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育环节。不断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拓宽高校党员教育渠道。通过组织学生党员深入社会生活、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教育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在实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讲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服从组织安排,最终实现学得深入、透彻,讲求实效的局面。
2.4完善党员教育监督和保障机制
监督机制要求公正、公开、透明,保障机制要求全面、有效。只有监督保障机制公开有效,党员教育工作才能保质保量。首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健全完善优秀团员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预审、公示、预备党员考察、组织谈话、党员转正审核、党员民主评议、群众座谈等各项制度。定期听取群众对党员的意见,并及时将相关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党员,督促党员同志定期开展自我剖析与自我批评活动。其次,保障机制也需要得到不断的完善。包括完善制度保障,除了要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之外,还应该提高制度的育人功能,通过相关的制度营造一种氛围,进而塑造接受教育的每一位学生党员。完善人员保障,培养一支时间充裕、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完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除了要发挥每位党员艰苦奋斗的作风之外,还应该为接受后续教育的党员所在的党支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确保各项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平稳、有序、高效运行。
2.5健全组织机构,创新党组织设置
2.5.1健全责任体制
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党的章程和相关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党员责任落实机制,在组织内部,要结合岗位特点和工作实际,为每个党员设岗定责,明确相应的责任。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保证党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并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制定落实指导、帮助、检查、评比、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促使党员承担、履行责任,自我监督,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
2.5.2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积极而慎重地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把培养、育人贯穿于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坚持把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四年级有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基层组织工作中的作用,让大学生党员既成为支部工作的对象,又成为支部开展工作的骨干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5.3建立多维矩阵制组织结构
在校党委领导、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由各学生党支部与相应职能部门纵横协调组成多维矩阵制组织。形成以“锻炼为舞台,服务为平台,成长为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为先进阵地”的多维矩阵制党建组织。通过学生党员、辅导员与各专业支部的协调合作,开展富有成效、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实施对学生党员的全程化教育、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能够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小结
高校党务工作者,应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通过各种载体,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尹伟伟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