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体会
一、调查研究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运用调查方法、获得思想信息、解决思想问题的宝贵经验。毛泽东一系列的文章、重要讲话,都对调查思想情况、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我们所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同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虽大为不同,但调查研究依然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实效的有力法宝。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尽管我们现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
毛泽东是我们党大兴调查之风的第一人,更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楷模。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教育管理者做好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没有调查与研究就不会有对高校学生工作客观现状的认识,只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才能认清形势,了解和把握学生工作的现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科学决策,行之有效地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好大学生个性化的良性发展,完成好大学生的各项事务性管理工作。
二、重视干部教育,使其增强服务意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是因为毛泽东重视干部教育,各级干部院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各级各类干部。这些干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毛泽东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早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的讲演《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全体党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了深层次的论述。首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其次,毛泽东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唯一宗旨”的高度。他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第三,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
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郑重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了党章。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各级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现者,也是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骨干力量,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实施都是紧紧地依靠学生干部去贯彻执行,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使各项工作上水平上档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思想作风、道德修养、敬业奉献的精神的培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当今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即重视使用,也要重视教育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以“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各项工作
当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和建设,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魅力和革命精神所具有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和关心人民的生活,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的根本物质利益而奋斗和努力。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的“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命题,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包含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给学生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我们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基本逻辑起点和最根本的出发点。因为利益是带有根本性的东西,思想政治工作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服从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其实质是为一定的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学生教育管理者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直接工作的推动者,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始终以为学生谋利益为根本宗旨,就要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学生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学生教育管理者是在为他们的利益努力工作,他们才会紧紧团结在学生教育管理者周围。否则,如果脱离关心学生实际利益原则,效果只能是实则其反。
2、学生教育管理者在给学生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时,要把开展具体工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毛泽东的“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命题,包含着细心体察群众疾苦,从点滴人手,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含义。1934年在江西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他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然而,毛泽东上述命题的含意不仅局限于此,还包括改善群众的经济地位,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是较前者更重要的群众利益问题。如果我们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视为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的最早做法,那么,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的闹土改,无一不是我们党教育群众抓住自己的根本经济利益去为之奋斗的战略性决策。毛泽东从来没有离开生产来谈给群众以物质利益,因为共产党不是“救世主”,亦不是“施主”。共产党靠什么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呢?这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为此,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毛泽东亲自发动和倡导的延安大生产运动,便是他把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结合起来付诸于实际的典范。对于学生教育管理者来说,在工作中就是要关心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生活疾苦,从一点一滴去解决实际困难,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真心拥护。
3、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与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结合。毛泽东提出必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不是强调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是万能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而是把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看作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早在战争年代,他就说过,要在增加群众福利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要通过为群众解决实际利益帮助他们“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正如邓小平所言“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这就是说,如果离开物质利益来谈革命精神,就违背了唯物论,思想政治工作就变成了“空头政治”,如果离开了革命精神来谈物质利益,那就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思想政治工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与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起来。
马克思有句名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毛泽东“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的命题,其实质不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讲不讲利益问题,而是怎样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解决利益的问题,它完全不同于施舍小恩小惠和福利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利益观的发展。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还有很多方面的经典论述,毛泽东思想中关于调查研究、重视干部教育和“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思想等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方法论的现实性指导意义,借鉴这些丰富科学的思想体系和工作方法艺术,对于掌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客观准确地评价当代大学生,以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学生工作者认真思考、感悟和有效借鉴。
作者:岳芸 单位:泰山医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