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国初期现代教育的萌芽与发展

2021-05-25 10269 现代教育论文

1民国初期现代教育的萌芽

清朝后期,随着同治维新的兴起,各地建立了大量新式学堂。中国社会长存的儒释道思想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教育体系内部开始发生变革,教育者在时代的感召下由旧式的“士子”转变为新潮人物,他们对教育事业求新、求变。1862年李鸿章等人奏请创办“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已突破封建传统教育的模式,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用大炮轰开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纷纷涌入中国的大地。在与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西学也随西方列强的铁蹄输入中国。由于西学输入目的的不同,其输入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西方殖民主义者强行向中国索取出版报刊及办教会学校等特权,从而实现文化侵略的目的,这些报刊所宣传的内容和教会学校所设课程在客观上又刺激了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萌发。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传教以及商人经商等中外交往的增多,导致外语人才缺乏及对新式人才的培养的渴望,使有识之士意识到新教育体制的重要。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和发展,培养翻译人才及外语人才成为各洋务学堂的首要目标。人们意识到自强的根源在改革教学内容,吸收西方教育文化的先进经验来培养新型人才。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始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中日甲午战后强烈抵御外辱的愿望,使得维新派在洋务派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发展新式教育。在维新派的倡导下,具有现代性的学校出现,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如王文韶与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大学;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培养了大量的现代教育者;最受瞩目的为光绪帝批准成立京师大学堂经。同时,还有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改革措施,这些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教育风气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伴随着辛亥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民族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7月10日,民国政府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会议由蔡元培主持,研讨教育宗旨,并通过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大会经过与会者的激烈讨论,确定了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会议还讨论了学校体系和其它学校规程类等诸多问题,会议的提案成为民国初期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雏形,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袁世凯为恢复帝制而进行一系列复辟活动。袁世凯登上皇帝的宝座后,颁布了《教育要旨》来取代民国初期的“教育宗旨”。在《教育要旨》中,“爱国”成为“忠君”的代名词,“法孔孟”更是对民国初期推翻儒家教育体系的一种颠覆。洋务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倡导的具有现代性的教育体制在复古逆流的冲击下被破坏,学校教育基本处于下滑状态。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教育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革命运动。进步知识分子提出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口号,以“打到孔家店”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应时而起。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人们更多的是将目光转向了对新教育的关注。蔡元培、李大钊等教育界先驱坚持以民国元年颁布的《教育宗旨》为新教育的导向和准则。李大钊指出“一代圣贤的经训格言,断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则”,蔡元培等组成的教育调查委员会则通过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宗旨的民国教育提案。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现代教育体制走向正轨。

2民国初期现代教育的发展

在现代教育体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具有革新意识的教育家,他们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主体认知是不同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程度。如果以科举制度废除为界的话,其前以求新图强为目的的教育变革,体现在新式大学堂的建立和私塾逐渐走向公立的变化;其后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则发生根本性的转变。1906年,国家设立了新的学部,重新界定了“教育宗旨”,蕴含了西学中用的时代特征。伴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教育革命也随之开始,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更多地转向学科教育、科学教育等国民教育。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一系列的教育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标志着一个完整的学制体系诞生。《壬子癸丑学制》的诞生,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性的资产阶级性质学制。它废除了学校教育中“读经”的规定,要求学校教育一切要尊重民国“共和”宗旨。规定在小学不可忽视儿童身心的教育,认为小学阶段是培养国民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要求改变传的统传授知识模式,转向更多的教授学生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主旨的教育;确立了女子的受教育权利;对妇女的教育,除了注意“贞淑之德”外,更加注重培养其“自立之道”;同时开启了男女同校制度,可以说这开启了近代女性接受教育历程的序幕。1922年,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的形式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新学制”或“壬戌学制”),这一改革案的颁布标志着全国性的新学制正式诞生。它缩短了小学的学习年限,延长了中学的学习年限,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地方可根据教育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作硬性的规定。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由效法日本军国民主义教育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转向效法美国平民主义教育而制定教育制度,采纳了美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六三三制”,同时,《壬戌学制》并非一味地照搬美国的经验,它是中国教育事业经过长期探索、发展与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近代涌现众多的教育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壬戌学制》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建设的极大发展。

作者:孙凌晨 罗丹丹 白秀丽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吉林省学校后勤管理指导中心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