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当下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现状及走向

2021-05-25 5258 教育关系论文

一、高等教育消费的多重属性

1.高等教育消费的潜在性与现实性

我们可以把具有高等教育消费需求的人都看作消费者。这种消费者包括现实的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高等教育消费的现实性是高等教育消费潜在性在市场上的实现。我们可以这样说,凡是具有高中学历的青年都是高等教育的潜在消费者。只有进入高等学校,潜在消费者才能成为现实消费者。但其实现的过程,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包括个人与社会因素等。消除这些影响因素,就可以增大高等教育消费总量,从而将潜在消费者变成现实消费者。

2.高等教育消费的主体性与替代性

依据消费经济学理论,高等教育消费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人们收入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从注重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据统计:2010年高校生均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2%。在美国,以公立高校来说,学费只占低收入家庭收入的26.2%。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消费比例偏高,高等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家庭消费支出的主体性消费,由于高等教育消费增加,居民不得不压缩其他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为了住房、汽车等其他耐用品的替代性消费。

二、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存在的矛盾

1.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经营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消费活动中,随着学费的缴付,学生成为了付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费主体。高等学校则通过展开教育服务,成为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和经营主体。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立在市场选择基础之上平等的利益关系。高等学校与学生各自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经营主体,高等学校就要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供理想的高等教育场所,优质的教育教学,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作为消费主体,学生需要履行接受学校教育、服从学校管理的义务,还应充分享有高等教育消费的自由选择和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权利。而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由于经营主体受政府干预较多,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过程中的不作为而没有效率,经营非市场化,脱离市场规律等等。高等学校在配置、利用教育资源方面,不能做到合理、有效。无法向消费主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造成高等教育经营主体与消费主体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不对等,严重阻碍着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化的进程。

2.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消费经济的角度看,高等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消费结构的供求矛盾,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总量不足,不能满足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消费需求。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万人,录取率75%。而且,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这说明有70%的适龄人口与高等教育无缘。二是高等教育消费质量面临的供求矛盾。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要量的增加,以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高层次、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依旧激烈,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劣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3.高等教育消费差距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差距较大。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但是目前我国受教育者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城乡高等教育消费和地区间高等教育的消费差距依然很大。受教育者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差距,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消费逐步进入由国家与私人负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体制。受教育者家庭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重也较高,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受教育者家庭平均承担了普通本科生生均高等教育经费的76%。家庭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重越大,受家庭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就越大,从而引起高等教育消费差距加大。地区间高等教育消费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普遍收入水平较高,居民对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也比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普遍收入水平较低,居民对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也比较低,导致了地区间高等教育消费差距。城乡高等教育消费的差距,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从而导致了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消费差距的拉大。

4.高等教育消费供求双方公平性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消费水平受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高等教育消费公平是指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满足机会的均等。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主要考虑效率问题,其次是公平问题。收入分配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就不同,应该首先考虑公平,要确保高等教育消费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高等教育消费供求双方公平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保障高等教育消费公平的最大障碍。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保障高等教育消费公平的前提。二、我国还处于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应该把公众都能够享有高等教育消费的选择权放在优先重要的位置,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在学校、专业以及课程等许多方面的选择受到限制。高等教育不能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高等教育消费者也不能享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现有的收费体制

高等教育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有关,这就使一些家庭贫困的高等教育消费者负担过重,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消费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家庭消费得起高等教育,这也是维护高等教育消费公平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三、高等教育消费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

1.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目前,从我国的整体消费市场来看,消费已经由资源约束向需求约束转变,消费市场供求出现新的失衡,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普遍的供过于求,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当前国内消费结构中的住房、教育、汽车、旅游四大消费热点中,教育是目前唯一的卖方市场。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教育消费的基数大。另一方面,中国人历来就有上学读书的传统观念。因此,教育需求,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量较大。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与需求相比,则明显不足。这种杯水车薪的状况,就使高等教育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高等教育扩招、“985”和“211”等多个政策与措施的实施,高等教育消费的卖方市场正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正在向买方市场转变。

2.高等教育消费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

为解决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从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规模扩张的快车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02年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也存在着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隐患,《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就指出“:在许多国家,在资源供给日益相对不足的条件下,扩充引起了教育平均质量的下降。”近些年,国家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由扩充数量转向提高质量,高校也将发展战略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等多项措施的实施,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作用。高等教育正在克服关注近期利益和短视行为,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和令高等教育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3.高等教育消费主体消费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

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消费欲望强烈,但消费呈现非理性特征,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居民收入越高,盲目支出的可能性也越大。高等教育消费传统观念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收费较高,而高收费的教育必定质量较高。高等教育消费者不从需要和实际出发,一味追求高消费的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的从众或者攀比心理,高消费的非理性心态。另外,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投资越多,回报就应该越多。高等教育消费无形中被变成了一种高投入、高消费的消费行为。为追求高投入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投资往往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出现因投资教育而返贫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以及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等,高等教育消费主体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会得到相应的矫正,居民高等教育消费也将逐步趋向理性。

4.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不完善向完善转变

高等教育完善的消费市场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于没有竞争对手,而处于市场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对于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来说,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消费主体是不公平的,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应有的特性。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学位授予、专业设置、招生和学费收取标准等方面表现突出,高等教育服务价格不是按市场规则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确定,高等学校受到政府规制太多,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计划性、指令性的东西太多。随着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政府简政放权,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高等教育完善的消费市场必将走向完善、成熟。

作者:张学众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