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对大学党员的主体性教育方法
一、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的学生党员主体性相差不大,而不同专业之间差别较大,表现为文科学生党员的主体性相对较高,而理工科、医科学生党员的主体性相对较低。这与不同学科接触党的理论和党的知识的频度和深度有很大关系。理工科、医学因其学科性质,对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相对薄弱很多。所以,在大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其主体性作用,一定要重视党的知识、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组织生活频度和支部的民主程度对党员主体性的培养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党支部民主程度的影响最大。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和大学生党员乐于接受的形式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党员普遍认为最有效的形式,目前却开展较少;最不受党员青睐的方式,却是最常采用的。这说明目前的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工作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上积极创新,开辟新路。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思路
要破除把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党员作为被动客体的观念,积极创造条件,给他们最大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加主题辩论、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使大学生党员在自主活动中充分锻炼和展示主体性,做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党员在对教育影响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增强自身的主体能力,塑造自身的主体人格。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党支部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教育的主要场所,科学的党支部设置方式对于党员主体性的提高大有裨益。应该使党支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党员的参与意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锻炼大学生党员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人格。另一方面,加强党支部民主建设,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党支部工作,创造人人平等的支部工作氛围,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主体性的最根本措施。让党员能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在与其他党员的真诚交流中,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进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三、大学生党员校内外的主体性教育应并重
重视大学生党员校内主体性教育的四阶段,四个阶段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培训内容与之相对应。一是入党启蒙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入党启蒙系列教育,针对新生、在校生采取不同形式及内容的党史、党情等的大量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政治性学习氛围,让广大学生置身党的海洋,感受党的博大精深,了解党的正确方向,并逐步靠近党组织,争取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二是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阶段。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目标不能急于放在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上,而应放在加深对党的认识,增强对党的认同感,解决入党动机的问题上。这一阶段,组织起引导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学习实践,积极向组织汇报所学所感,从而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对于预备党员的教育目标应该放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上。四是正式党员培训阶段。对正式党员来说,他们关心社会、关注党的建设、关心时事,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主体性教育目标放在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通过理论和实践引导,他们提高政治鉴别力,巩固已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搭建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校外实践平台。对于学生党员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校外的实践教育环节则更重要。人的主体性在现实活动中产生、确证、发展和提高。在现实的有对象、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主体才能产生需要,内在动机才能被诱发,才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沮丧。搭建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每一位大学生党员都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
四、结语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在宿舍、班级、社团、学生会和党支部等组织或机构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工作,这些工作岗位都是党员主体性锻炼的良好平台,是党员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实践基地。在发挥他们榜样、示范作用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为党工作、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增加了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并在实践中体验了自我需要和推动了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在校业余时间和寒暑假,让学生党员充分参与社会活动,增加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以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法律知识,“进社区、献爱心”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体验到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群众的拥护,体验奉献的快乐,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党员主体人格的目的。
作者:李军 杨晓丽 高歌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