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家在文化产业中作用

2021-05-25 2383 文化产业论文

一、艺术家成长中天赋和努力的关系

艺术家成长的特殊性的研究发现,艺术家的确是与其他人才有很大差异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成长更加依赖天赋,因此更少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天赋在获取艺术领域的专长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谓天赋,是指一种内在的在某个特殊领域学习得更快的能力或者倾向。但是仅仅有天赋又是不够的,努力和练习与艺术家的成功也有密切关系(Roe,1953)。Ericsson发现,故意的或者有预谋的练习是艺术家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人大多数都会有意识地在其所工作的领域中很困难的事情上面反复地花费时间和精力,直到可以使难题得到完善地解决。而且,他的研究还发现,如果能够在更加早的年龄进入某个领域,他在这个领域的所谓有预谋的练习就会开始得更早(Ericsson,1993,2006)。我们可以在儿童身上去发现他们早熟(precocity)的痕迹,从而从小开始培养天才(Winner,1996)。因此,在艺术领域特别需要尽快地在一个天才还很小的时候就将他鉴别出来,然后将合适的资源投入到他们身上以培育他们的成长,促进他们兴趣的发展。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家长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孩子身上拥有的天赋很难充分实现。

Feldhusen,J.F.(2001)提出学生的天赋分成四个主要领域:学术、艺术、职业技能和领导能力(个人社会化),而其中艺术领域包括舞蹈、音乐、戏剧、摄影和美术。游戏和玩耍可以提高流畅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发散思维,由此提高身体的自发性、认知自发性、社交自发性、清楚表达的满足感和幽默感,进而产生创造力。创造力包括适应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创造力从小学4年级到9年级是大幅下降的,也就是说,创造力在4年级时达到最高峰(Claxton,Pannells&Rhoads,2005)。也有学者指出,从幼儿园时期创造力就开始下降了,因为这个时期儿童开始进行了“正规”教育。而从音乐创造力而言,Kiehn(2003)认为,从2年级到4年级,音乐即兴创造力有显著提高,而4年级和6年级则没有显著区别。性别之间音乐创造力得分也存在差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音乐创造力和人物形象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微弱但是显著的相关关系。

识别和开发天赋不是经过测试和评价量表就可以马上把学生划分为“有天赋”或者“没有天赋”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学校和学生自己辨认、理解并一起努力来发展学生的独特的天赋。中国对艺术人才天赋的发掘和教育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从这种差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艺术人才发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陷阱。LowryandWolf(1988)提出,中国的教育者把艺术教育称为“奥运会运动员法”,中国对艺术教育的体制和人才培养的严格程度相当于运动员培养。在中国,艺术教育强调技术构建。美国的艺术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出多才多艺的、知识面广泛的个体。美国的艺术教育是面向普通儿童的,包括艺术欣赏、艺术的基础技术和媒介的接触。

中国在艺术训练中有严格的规定。如1)固定的训练时间和规定的任务;2)对艺术学习的惩罚或奖励措施;3)结构性的课程和艺术训练支持。在艺术教育中,每一个练习都被结构化了。很少有艺术家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享受艺术学习的。

二、艺术成就的阶段性特点

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年龄和艺术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艺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会发生变化,一般说来,高峰期出现在30岁后期和40岁早期,而且在生涯的后期,艺术家的产量常常只有高峰期的一半。年龄和产量之间呈倒U字型关系(Simonton,1988a)。另外,不同类型的艺术产品的创造高峰期和杰作期是不同的。例如,在文学领域,诗歌创作的最佳年龄会比小说小(Dennis,1966;Lehman,1953)。DavidGalenson则提出了另外一个解释年龄和创造力关系的理论,他不是简单地从年龄和创造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分析,而是将创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所谓的“概念性的”创造(conceptualcreativity),一种是所谓的“试验性的”(experimentalcreativity)创造。概念性的创造者更多是年轻的依靠天赋的人,他们是发现者(finder),他们依靠突如其来的突破性的想法创造作品,他们更多地是在年轻的时候就到达生涯的高峰。而后者是年老的大师,他们是找寻者(seeker),依靠的是苦苦地探索和追寻,经历了许多的失败和挫折才到达年老期的成功,他们的杰作常常在年老的时候才完成。由此可见,有的艺术家会早熟,有的艺术家则会大器晚成。

Bloom将艺术家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浪漫阶段”,在这个阶段,关键任务是建立起对某种思想、某个领域、某个题目的兴趣,然后和这个领域确立“恋爱关系”。第二个阶段是所谓“技术阶段”,关键是学习相关领域的规则、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第三个阶段是“成熟阶段”,关键是要在这个领域社会化并获得专业方面的成就。在这些不同的阶段,老师和家长也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教师的要求和资格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样才能有利于天赋的发掘和开发。美国学者还从人口统计数据中间发现随着艺术家生涯道路的推进,在开始阶段,有不少人会在艺术领域进行职业探索,但是能坚持在这个职业上停留的人不多,在不同阶段都有许多从业者退出艺术职业生涯,他们退出的原因既有推力因素,如年龄增加带来的体力、创造力下降,也有其他职业的拉力(AlperandWassall,2006)。这种退出现象,似乎是艺术职业中比较常见,也比较特殊,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一些研究在考察了文化领域已经获得充分肯定的大师的生涯发展的历史后发现,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领域作出显著贡献,必须在该领域里有相当长时间的经历,后来被称为所谓“10年原则”。Wishbow1988年对66位杰出诗人的传记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从这些诗人第一次创作开始到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大概需要5年。而Hayes研究了76位作曲家的传记,他找到了这些作曲家第一次学习音乐的年龄、第一次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的年龄,他的研究显示,在500件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中,只有3件作品是在艺术家生涯的10年期前创作的。在10年的沉寂期后,这些艺术家都开始进入创作的高峰。进入生涯的10到25年,他们创作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开始大量增加,而进入生涯25年至30年期间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比较稳定的,而到了之后,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开始下降。他同样研究了画家的生涯和传记,得出的结论与对作曲家的研究差不多。因此,从生涯开始到创作出第一件具有影响的作品,不同领域具体要求的时间不同,但是,可以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是,要在一个领域产生具有创造力的作品,需要比较长时间在某个领域的经历,尽管这不是充分条件,但是却是必要条件。

在跨领域的研究中,都支持所谓的10年原则。Bloom和他的同事在雕塑家、数学家和网球等几个领域对取得了国际性成就的人进行的访谈研究发现,10年原则也是成立的。但是,10年原则还只是一个很粗略的理论,它解释了经过10年的沉默和没有创造力的过程,才会有创造力的发挥,但是没有解释在这10年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从“新手”到“中坚力量”再到“大师”

进入职业艺术家领域后,艺术家主要会经历新手、新星、中坚力量和大师这样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应该都有不同的关键任务和主要挑战。如新手阶段要完成的是学校世界向工作世界的转化,获得资助、建立师徒关系、完成关键任务、初创自己的个人的风格、建立胜任特征(关键能力的培养)等。

年轻艺术家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1)收入不稳定,经济压力大;(2)作息不规律,创作时间减少;(3)无法平衡赚钱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4)居无定所;(5)人际关系的建立;(6)女性艺术家的家庭、婚姻及生育问题。艺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心理障碍是在创作中求全的负面影响。

年轻艺术家克服进入该职业初期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1)找到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艺术定位和艺术风格;作品的定位、价格的定位、积极参加展览。(2)销售作品的新方式:做好进入市场的准备,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合理的估价。(3)继续教育:艺术家选择继续深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艺术影响力和人脉网络,为进入画廊和艺术机构打下基础。艺术家成为中坚力量后再到成为大师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困苦。Peterson的研究显示,在中坚成长为大师的过程中,他所获得的积极体验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这些积极体验可以帮助他更进一步地开发自己的才能,获得一种心理资本。这些体验包括:流体验(flow)和是否有呼唤感。大多数已经在自己的专门领域建立起声誉的文化人才,如果不是真正热爱他所选择的艺术事业,常常会躺在名利簿上,不思进取,也不会轻易变换自己的作品模式,而对自己的选择有呼唤感的人,是愿意进行继续努力的。在中坚成为大师这个阶段,艺术家需要在专业上的扩展和平衡自己的个人需求,要学会培养徒弟,需要扮演领导角色,因为他的社会交往网络更加宽广了,他需要学会适应协调的角色。从开发自己变成开发他人,还需要学会协调行业里的许多事件和活动,建立标准,要习惯抛头露面,提高角色模范作用。对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要成为大师,就要学会将工作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就是说要牺牲生活,而对于另外一些人,他们则必须学会照顾自己的个人需求,如必须学会将工作和生活分开来,否则生活可能会变得很糟糕。艺术家到了这个年龄,如何突破创造力枯竭,不再维持现状也是重要题目,只有那些可以突破这些瓶颈的人,才能焕发新的创造力,向成为大师的方向前进。中国许多艺术家在这个阶段还面临特殊问题,如如何处理好和资本及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从自己已成熟的风格中脱离出来等。

在中国艺术家的发展中,如何从本土文化市场向国际艺术市场扩展,不仅对文化人才本身是个挑战,对文化机构也是个挑战,因为不仅要克服文化上的障碍,还要学会选择国际上通行的创作语言,或者需要将自己的语言推广出去,让国际评论界可以接受,这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而且也需要经验的积累。

四、激励艺术家是一项特殊任务

艺术家具有独特的性格、个性、动机、信念和价值观系统(Florida,2002)。这使得他们形成崇尚自由、独立,认同多样性和包容性,崇尚能力,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蔑视权威,喜欢颠覆和叛逆,喜欢追求自我性和精神性享受等特点,在生活、工作方式方面也形成了喜欢迁移,重视生活品质、重视生活环境、喜欢控制自己的时间、不喜欢管理他人、需要充分的休闲。这些特点说明艺术家和人力资源管理长期研究的“组织人”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管理他们也就很难继续利用过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论和手段。

为了吸引和管理好艺术家,需要在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建设“波希米亚式企业”(Brooks,2001)。也有学者提出,应该对企业里的职务进行重新塑造(JobSculpting),以使人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吸引住艺术家(ButlerandWaldroop,1999)。管理大师德鲁克则提出,应该发挥人的内在驱动力,应该将艺术家看成是“本质上的志愿者”,因为他们可以从工作和职务中获得满足感(Drucker,1998)。一些学者则认为推动艺术家的激励机制应该是“内在报酬”(intrinsicrewards),也就是工作本身获得的心理收入,如因为工作能力而获得的晋升、认可、荣誉感和责任感等(Amabile,1996)。还有研究发现工作任务的挑战性和责任感、自主性等都是管理艺术家的好方法(Colin,2001),来自同行的压力和认同比传统的绩效评估更能增加艺术家的业绩。Rousseau将这些新的雇佣方面的变化称为新型雇佣合同(,Rousseau,2002),而Florida则将这些新的管理方式称为软控制(Florida,2002)。由于管理方式和生存小环境等都影响到艺术人才的成长,如何创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组织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创造多元支持系统就变成了管理文化专门人才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Florida的研究是比较知名的,他提出了吸引文化创意人才的三T理论,即天才、技术和宽容(Talent,TechnologyandTolerance)(Florida,2002)。不过,国外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将艺术家的这些特点只当作优点来看待,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艺术家这个人群比常人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如生活方式可能存在许多不良问题,给社会和家庭都可能带来困扰。

国际学术界已经开始有一种共识,就是艺术家有独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是否能够建立可以包容他们的多样性、开放性和自我意识的环境,是一个关键的因素(Florida,2002)。纵观各个发达国家,都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化专门人才培养、激励和流动政策,尤其是一些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很引人注目的成就。作为世界上最早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国策的国家,英国政府在1998年开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2008年这个产业政策的发展已经10周年的时候,英国政府在《创意英国》的报告中指出,英国现在应该从过去的以“产业为中心”转向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英国现在更加重视的是那些独立思考并善于运用想象力的个体和组织。这种转变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作者:谢晋宇 李忠鹏 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