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戏剧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2021-05-25 29215 戏剧艺术论文

一、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是一种常见的戏剧手段。教师在即兴表演中可以不依照现有的剧本,让幼儿以自发性的反应面对情况,并发挥创造力,进行故事或情节的演出。即兴表演能消除幼儿紧张的情绪,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了解身体动作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增进幼儿表达、反应与认知的自信。即兴表演可分为暖身活动的即兴表演、设置情况的即兴表演、延续创作的即兴表演等类型。其中,暖身活动的即兴表演和设置情况的即兴表演最适宜幼儿园操作。幼儿园的课程以活动贯之,强调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因此,在每节活动课开始之初引导幼儿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进行暖身活动,可以顺利地将幼儿的兴趣导入教学环节。比如大班语言活动《手套》(绘本阅读),讲述的是一位老爷爷在森林里行走时不小心丢下了一只毛手套,于是陆续有七种动物(老鼠、青蛙、兔子、狐狸、灰狼、野猪和狗熊)住进了手套所发生的有趣故事。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幼儿在活动开始之前,选择一种他所熟悉的动物并模仿该动物的体态配合背景音乐在教室里行走。以这样即兴表演的方式的导入活动,可以让孩子预先调动感官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的绘本阅读中。而设置情况的即兴表演是让教师先设定某种情况后再让幼儿参与即兴表演。比如,小班艺术活动课《战胜灰太狼》,教学目标一是要让幼儿掌握栅栏的画法,二是让幼儿感知栅栏的用途。

因此教师在详细说明了栅栏的特征并让幼儿在画布上涂鸦之后,即兴设计了“战胜大灰郎”的表演活动。教师设置了羊村面临大灰狼进攻的危险情境。幼儿在情境中扮演成各种不同的羊角色(如美羊羊、喜羊羊、懒羊羊等),在“羊村长”(教师)的带领下,共同抵抗大灰狼。伴随着背景音乐,“灰太狼”(教师)来了,“小羊们”在“羊村长”的带领下迅速躲到了“栅栏”后。可是“栅栏”有的地方画得疏,有的地方画得密,“大灰狼”一边哼哼叽叽,一边做出想从稀疏的地方闯进的动作。“大灰狼”当然没有得逞,不过,现场效果对幼儿来讲已是感到非常紧张了。所以当“大灰狼”离开后,“羊村长”让幼儿马上检查“栅栏”,教师一边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一边提示:“栅栏够密吗?”“栅栏够高吗?”“栅栏够直吗?”等等,为了抵挡“大灰狼”的二次进攻,幼儿们及时对画布做了补笔,有的幼儿甚至还想出在栅栏上画上毛刺来赶跑“大灰狼”。整个美术活动通过即兴表演,让幼儿创造性地发挥了自身的想象,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设置情境的即兴表演需要教师提供较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包括背景、情况和活动方向。这样幼儿只要在实际表演时自行讨论或即兴地加入对话就可以充分发挥了。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采用戏剧性扮演的方式,让幼儿担任其中的某个角色或人物,运用动作、说话或道具,融入自己的想象、观察或经验,表达出角色或人物的特点。事实上,角色扮演是人类的天性,操作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可依据文本或想象中的某种情景或故事,让幼儿分小组讨论角色的分配和扮演。幼儿非常乐于进行这样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看起来更自信,也更有想法。比如大班社会活动课《着火啦》,就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扮演火灾情境下的不同人物并尝试去解决困境,并学会火灾自救与他救的方法。活动中,一位扮演“老爷爷”的幼儿,一边拄着拐杖,一边弯腰咳嗽,模样维妙维肖。当火灾来临时,“老爷爷”一边费力地往楼梯方向走,一边大声说:“哦,我是老爷爷,不能在地上打滚,这样会把腰搞坏的……”可以看到,这个孩子对“老爷爷”这个角色的生活认知很熟悉,并且能创造性地发挥在情境下的人物反应,相当富有创意。

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经历不同情境,扩展对事或物的感觉与认知,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角色扮演的活动设计一定要重视幼儿讨论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并有“主人”意识的关键。通过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并倾听幼儿的想法与创意,可以发现幼儿对活动目标的理解与存在的困惑,并及时予以指导。比如中班语言活动课《借你一把伞》,教学目标之一是要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适合自己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别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宣讲完故事之后,让幼儿分组讨论并扮演故事里的不同角色。在讨论中,幼儿会就动物的特征进行商讨,比如大熊这个角色,当有的幼儿用轻轻的声音模仿角色说话时,其他幼儿就会提出反对意见,说“大熊应该是大声的”、“大大的”、“笨笨的”这个看法。教师还适时启发孩子去想象“还有些什么样的小动物在雨天需要雨伞?动物会用什么当雨伞?”……通过讨论和表演,幼儿很快就能理解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借助角色扮演的戏剧手段让幼儿通过模仿,大胆地用嘴巴说出角色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三、戏剧性游戏

戏剧性游戏是让幼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按照情况、目的,共同完成游戏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互信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儿童戏剧教育提供的“体验场”,不需费力地说教,教师就能用幼儿最喜欢的做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比如台湾道禾实验幼儿园的小班活动课《春:风》,教师设计的课堂游戏就是“气球飞飞飞”。教师在先期用气球教具示范了气球从充气到漏气的过程,随后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化身”为气球和教师一起玩“气球飞飞飞”的肢体游戏。幼儿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模拟表演气球从充气到漏气过程。他们“变身”为各种各样的气球,“气门芯”的位置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脚趾头,有的是手指,有的是肚脐眼,有的是鼻子……配合轻松滑稽的背景音乐,教师拿着气筒走到每个孩子的身边,给他们挨个儿“打气”。孩子们还真投入,他们慢慢地舒展肢体,成为充满了气的“气球”,在教室里慢慢地“飘”移;教师又做出拔“气门芯”的样子,并且口头提示“漏气”。就这样,每个小“气球”模仿起“漏气”的气球,在教室的空地上不停地转圈奔跑,小嘴巴里还发出“呼呼”的风声,直至最后气漏光,倒卧在地板上。整个游戏不但满足了幼儿肢体活动的需要,还让小班幼儿从“看”转化为“做”,具象地感知“风”的力量。正是这个创造力发挥的过程,让幼儿能自觉地想,主动地做,自然地完成知识的认知。可见,儿童戏剧教育可以无愧为幼儿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四、偶戏

“偶”,是一种备受孩子们喜爱的戏剧道具,它形式多样(布袋偶、手影、皮影、杖偶和提线木偶等),教学效果直观、形象、有趣、生动,能激发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相较于直接“暴露”在公众的面前,一些害羞的或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更愿意藏在“偶”的后面来表达心里的想法。所以,偶戏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制作、操作或表演的偶来扩大自信心,释放情感,并体验美工劳艺的制作或表达的趣味。关于偶在幼儿园教学的功能,许多幼教专家都对此有深入且独到的研究,在此不赘述。但是可以明确地强调,偶戏是儿童戏剧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俗话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要让他们大胆地表达,强化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比如大班艺术活动《大灰狼和小兔子》,整个活动是以“偶”来贯穿。活动第一环节,教师讲述故事,提供背景材料;第二环节,让幼儿们选择制作不同类型的“偶”,第三环节,幼儿用制作好的“偶”,在背景舞台上自编自导自说,表演教师之前讲过的“大灰狼和小兔子”的故事。他们站在背景里,手操纵着“偶”,嘴里说着“偶”要表达的话语,孩子们的言语上的想象力让旁观者惊叹。因为幼儿置身在想象的情境中,什么想法都可以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戏剧在幼儿的语言学习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提供学习、使用和讨论语言的架构;提供语言学习的情境;提升幼儿的沟通表演与批判能力。175戏剧为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提供了一个最安全、最有效、最灵活的情境。孩子可以在其中随心所欲地运用、调度、玩味他(她)自有的观点、想法和主意,同时也可以将自我开放给不同的、新的经验或看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么多讯息或符号中,幼儿较倾向于自己做评估和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评估和决定。教师可以就戏剧中的问题或冲突,激发幼儿的思维,让他们用理念、方法,自在地在假设的戏剧情境中去尝试,而不必像在真实生活中那样去担心可能造成的失败或挫折的后果。这也正是传统“说教式”幼教方法所不能体现的优势。

五、总结

虽然情境并非真实,但却可以让孩子在放松的心理状态下快乐、积极、机智地去处理种种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戏剧手段对儿童的学习具有强大且灵活的助力,所以早在十几年前香港、台湾就开始在幼儿园及至中小学引进西方的儿童戏剧教育观念并成功将其本土化。虽然大陆的教育界对儿童戏剧教育关注较晚,但这几年来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开始在进行儿童戏剧教育和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整合的有益尝试。而随着大陆与港台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有益的儿童戏剧教育经验也将得到推广。在此借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一句格言来作小结:“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则格言反映了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戏剧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让幼儿通过“格物”达到了“致知”。

作者:朱湘云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