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的改革构想
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吸毒等不良的行为、生活习惯、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已成为人类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改变和纠正这些致病因素是预防医学研究的新课题。
1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1.1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1)医学知识快速膨胀;(2)医学模式转变: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一步转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模式。(3)学生对培养要求的提高:包括适宜的课程计划、新的学习环境、客观的评价方法、良好的师资队伍等。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改变现状,以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1.2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随着《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与指南》、《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草案)》的面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医学人力资源跨国界、跨地区流动的不断增多,都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应主动适应国际趋势。对照以上标准、要求、指南,我们学生在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努力提升。
2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处于脱节状态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阶段的教学,课程结构仍然停留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结构模式上,整体仿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医学课程。在教学上大多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2]。没有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专用教材,所学医学知识没有凸显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不能与后期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和弥合。
2.2现有课程内容设置过窄,方法学内容偏少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陈旧、重复现象。过于强调本专业内容,知识结构单一。对新知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内容反应不足。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授课与见习内容低效重复,小班授课缺乏互动,忽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2.3学生学习负担重,疲于应付考试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由于医学课程的门数多、学时数大,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3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构想
3.1课程改革的总体原则
“突出专业、优化内容、注重能力、兼具特色”。“突出专业”是指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临床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内容”指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的需要,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优化精选讲课内容,注意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教学内容既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成果和信息,又能符合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注重能力”指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考核与评估。“兼具特色”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医院的学科优势。强化在肿瘤学科及全科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3.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而课程内容体系是整个改革的核心;课程的组合形式及其教学方式,即教学模式是关键,是课程结构改革的落脚点。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原有课程设置认真进行梳理,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学科为中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形成新的顺应现代医学模式与卫生事业需要的预防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新课程体系突出以下几点:
3.2.1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
在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重视大卫生观念的树立,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机结合,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临床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卫生的实际,强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疾病有关的可控发病因素、疾病的预防、以及群防群治、健康教育。把三级预防教育纳入各有关临床学科中,预防医学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全过程。把医疗实践与预防保健相结合,而且将其贯彻于临床医学教育的“三基”要求及对实际工作的态度中去。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临床医学教育重点的转移,对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来说十分重要。
3.2.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原有课程在学科内、学科间进行梳理,确定所需的知识结构,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打破原有桥梁、系统、中小课明显的三段式教学。对桥梁课内容进行整合,加强、优化物理诊断学内容。优化、精炼系统课、中小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处理好各门课程的衔接,尽量体现课程间横向的交叉渗透,减少重复,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知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总体体现增加知识的广度,降低知识的深度。改革教学方法,减少理论课授课比例。理论授课的内容以本学科的总论、概论和重要的核心内容知识为主,非理论授课的内容,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
3.2.3发挥医院学科优势,增设新兴学科课程
当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处于脱节和分离的状态[3]。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弥补多年来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裂痕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4]。尤其就目前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也是势在必行。我院是北京地区第一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增设全科医学课程。在临床实习阶段增加2周的社区实习,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内容,有利于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裂痕,为日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给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开阔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各种肿瘤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课程结构中各学科的肿瘤性疾病分散到各专业学科中授课,重复内容多,缺乏系统性。本次课程改革我们充分发挥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的学科优势,将各学科中的肿瘤性疾病整合到新增设的临床肿瘤学课程中授课,系统讲解病因、流行病学状况、预防、诊疗新进展等,突出特色,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2.4优化实践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小班实践课用于对理论课内容的补充及应用,是强化学生临床思维、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精炼小班课内容,对外系课程删减有关手术、专业检查治疗内容,强化无菌概念。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出现,讨论中注意案例与医学的基础内容、临床基本原则、疾病群防群治、案例相关的伦理、医患沟通、医疗法律法规等相联系,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团结协作精神。尝试将实践活动课程化,以现况调查课题为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弥合,同时也使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专业学习。
3.2.5整体优化实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整体优化实习内容,在短短的16周时间里,将实习内容重点放在内科常见病、传染病监测病种以及妇幼保健等内容。在实习期间加强三基训练,强调生产实践阶段工作态度、学风、合作精神的培养。把生产实习教学改革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进行多学科病例讨论,实现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加强社区保健与素质教育,根据社区存在的主要慢性病,利用网络检索有关信息,写出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计划,形成讲稿在社区讲解,给居民进行健康检查和提供健康咨询,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科学、合理地设置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课程是医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全面实现培养目标,真正体现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尚需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作者:孙林青 李文斌 张建荣 郝卫东 吴文怡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教育处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办公室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