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高师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画家兼任美术专职教师到画家与美术教育家的分离,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结果,画家可以有更加充足的精力画画,教育家可以更加专心的研究教育,画家与教育家的人数都比以前多了几倍。然而这也造成了技术性与理论性的脱离,两方面的互相不理解,各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
1.高等师范类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多参照专业美术院校,不利于发挥师范生的特点高校的艺术课程类型复杂,根据学校性质以及对学生培养方向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综合类大学艺术系的美术教育,师范类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院校起步早,汇集了中国许多一流的艺术家、教授作为专职教师,许多知名的画家、设计师,电影、电视、动画、舞台艺术工作者,都是从这里毕业,在社会上享有名望,这些学校是中国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综合类大学与师范类美术院校起步较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但是人数少,知名度没有专业院校高,学科门类不全,学生数少。种种原因使得他们的发展与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他们的办学往往是向专业院校学习,在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吸取专业院校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走了捷径,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又成了他们发展中的障碍。
2.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师资来源多样化,对学科性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师范性目前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来源多样,他们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或有过在专业美术院校进修的经历,或有国外专业美术院校的留学经历。他们在职称上大多已经是教授或者副教授,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决定了他们在学校的地位与影响,他们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然而,这些权威往往将自己的经历作为教学的示范,想把学生也培养成美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忽略了师范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另外,高校专业教师对艺术学科性的重视也大大超越了对于教学的热情。
3.高等师范院校的图书资料少、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备,学生的美术知识通常都是通过背诵课本教材,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对美术大师的了解最主要的是通过作品,作品能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时代背景与审美情趣。要研究一位艺术家,应该研究他一生的作品,单纯凭一幅画是很难理解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从各个角度理解艺术家与他的作品。高师院校美术系所存画册少,学生只能通过一些教科书上的一两幅印刷不清晰的作品来观摩大师作品,这样,他们很难进行美术史上横向纵向的理解与联系,也很难提高综合的鉴赏水平。
4.高师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常常效仿美院,单纯以美术作业或作品的质量决定学生成绩。教学评价的单一使学生不重视全面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经常需要通过办展览的方式来展示成果,在校期间,学校经常定期举办一些美术作品展览。通过这些展览能够让全校师生都看到自己的成绩,上下届同学也能够互相学习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专业课的成绩往往也是根据美术作业的画面效果而定,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察较片面,也容易使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画好了、成绩高了就可以了,忽视了理论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
5.师范类院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服务对象—中小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差异比较大,对教师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的要求高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是非专业的美术教育,以通识美术教育为主。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美术教育的要求在范围上有了很大的空间,能够激励美术教师更加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创意。同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内容上有新的思路,在讲课中穿插更多的美术鉴赏等。从年龄差异看,仅义务教育阶段就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各个年段的中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差异很大,面临不同学段的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合适的调整,主动对待。这些知识、策略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得到充足的锻炼与积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6.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全面化而非专业化高校教育类美术毕业生毕业后,有几种去向,一是城市的中小学,二是城镇的中小学,三是农村的中小学,四是私立学校。城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承担的除了美术课的工作,通常还要策划布置学校的各种展览,各种文化艺术节等节日的装饰布置,以及学校日常的宣传工作。这就不仅仅需要教师有相当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精神,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一些时尚观念,对现实中的装饰装置等艺术有相当多的了解,对当地艺术市场的材料、价格等都有足够深入的调查。相对而言,城镇的中小学、农村的中小学、以及私立学校的美术教师承担的任务则更加复杂,尤其是后两者。由于农村各地的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美术教师在教美术课的同时,大部分还要兼职教授其它科目,语文、数学、甚至地理、历史,他们的“教”学技术显得尤其重要。
二、对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方向的建议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师范类美术教育不能单纯模仿美术学院,而应该把目标定位在重视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塑造有开拓能力和创新性的素质与技能的人才。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三方面进行调整。
1.课程设置方面吸收美术学院的技能课模式时,应做适当调整;同时加大能够突出“师范性”的鉴赏课程与实习课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师范类院校要遵循设大不设小的原则,课程名称与教学方法不要过于专业化、精细化;其次,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可忽视。充分认识教材教法课的重要性,强调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提早感受当老师的角色。安排更多的实习课程,建立美术培训基地,现场学习与实践,丰富大学生的课业生活,开阔视野;再次,学校应将看展览与观摩大师绘画作为课程,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全面高素质创造型美术教师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高师院校对美术教育专业应更加重视教学改革,既要充分了解美院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也要参考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在校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建立适合美术专业的听课、评课制度,鼓励优秀的具有创造型的作品。还可以给美术教育专业添加音乐基础课,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在校外,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本土传统文化艺术,邀请本土民间艺人进行讲学,发扬美术教育多元、兼容的优势,使之成为有创造性、有活力的专业,培养“一专多能”、全面高素质的创造型美术教师。
3.注重高校师资培养与建设,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系应鼓励美术教师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培养青年教师理论水平,加强高师美术专业之间的合作,派遣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的高级学府进修。培养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启发者。第二,从课程的推行者转变为课程制定的参与者。第三,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主导者。
现代高师美术教育与现代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息息相关,同步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高师美术系应在学科建设上作出有特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重想象、重审美、重创造、重概念与表现的美术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新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型美术教育者。
本文作者:王红伟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