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一、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2]。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研究生不能仅仅是技能熟练的“处方师”或“手术匠”,临床能力也绝不只是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应是知识结构、逻辑分析、综合推理、诊断治疗、决策能力及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3]。因此,医院科教科和研究生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联合制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计划,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计划内容包括:(1)在导师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管理病人,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临床操作技能;(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4)研究生应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2.临床实践考核。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应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组,负责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证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的质量。出科考核的内容包括3部分:(1)平时表现;(2)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病历质量的考核;(3)医德医风考核。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继续留在本科室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属医院组织进行。附属医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由小组选择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毕业前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课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找出专业发展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设计报告。通过选择课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临床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应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尽量涉及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有临床意义。反过来,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发现其不足之处,有助于课题的完善与提高。研究生选择课题后,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得课题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2.课题的实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题研究开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同学、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汇报研究工作,使导师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同时,导师也要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虚作假。
3.撰写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总结[5]。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之前,邀请一些专家就如何写好论文进行辅导,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导师也应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论文质量不高者,不得参加答辩。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
1.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6]。跨学科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研究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研究生,使研究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3.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法,即教师讲,研究生听,研究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研究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当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竞赛式、案例式等教学法,变研究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陈至立在第一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8]。”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科研素质、医德医风等都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如下:(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师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2)由于扩招,有的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或因为兼职太多,工作量过重,无暇指导研究生;(3)有的导师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缺乏指导经验;(4)相当数量的导师研究经费不充足,具有国际学术研究背景和经验的导师比例偏低、国际交流能力偏弱,这些都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9]。因此,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导师的遴选和淘汰制度,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学校应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定导师选拔的标准和条件,将承担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裕、科研成果突出、教学能力强、道德品质优秀、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员纳入导师队伍。对新增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前培训,让他们聆听老专家、老教授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使他们了解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过程和自己的职责。定期考核导师的学术业绩(如科研项目及学术论著)、工作态度、培养能力等,督促导师履行职责。对于连续几年没有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的导师,或者因导师失责而出现研究生毕不了业的,则取消其导师资格。
2.研究生导师需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坚持执行导师每年招收研究生不超过3名的规定,以保证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每一位研究生。同时,要求导师在社会上的兼职不能太多,否则会减少对研究生的指导,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聘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来校担任兼职导师,介绍新知识、新技术和国外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从而加强学校的导师队伍建设。
5.建立小组导师制度。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即每一位研究生师从一位导师,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临床工作和科学实验。由于单个导师知识面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医学人才。小组导师制,也称一主多辅的导师制,该导师制度源自美国,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最先采用了这种导师制,是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模式[10]。目前,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中采用了小组导师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导师制的导师组成员由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组成,例如,培养一名泌尿外科的研究生,就组织由泌尿外科导师牵头,普外科、肾内科、医学影像科、泌尿疾病相关的基础学科等专业的指导教师参加的导师组,让不同学术背景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总之,只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抓好导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作者:韦思明、戴玉英、蒋建平、朱宁、朱佩琼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