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装饰艺术的现代转型
一、建筑外观、装饰风格的借鉴
无锡灵山佛教园区建筑及装饰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种探索为中国大陆佛教建筑装饰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灵山梵宫室内装饰过度注重表面的富丽堂皇,过度依赖现代科技带来的人工环境,对传统因地制宜、巧借天时地利的地域设计重视不够;忽略高技术带给环境的巨大压力,形式大于功能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佛教建筑装饰呢?我觉得可以从日本水御堂的装饰设计中获取一些灵感。在水域堂的设计过程中,安藤忠雄没有过多拘泥于传统佛教建筑样式,而是根据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展开。建筑空间设计富于变化,正如安腾所说:建筑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建筑空间以供人体验。水御堂采用了象征性的几何形状,用卵形池塘象征诞生和再生的佛教理念,内植莲花象征佛国的清净、纯净。建筑外观采用清水混凝土为主要材料,通过裸露的材质,使人专注于感受建筑物的空间和光线,进而引领信众进入纯净的灵修状态。装饰设计很简洁,室内空间采用大面积的红色窗格和排成方阵的柱子继承了日本传统建筑,透出浓浓的禅意,与强烈而明媚的光线象征生命的复苏和顿悟。整体设计简洁明快,没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装饰空间。借用建筑空间设计,对天、水、光的充分运用,渲染了不同的色彩,营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二、充分发挥传统佛寺的艺术语言
传统佛教建筑装饰不仅仅体现着佛教文化的特质,其自身还是一种象征符号和信息系统。比如莲花是佛教的典型象征物之一,佛像的手势总是固定地传达着一定的宗教观念、佛经、佛像和佛塔是佛教信众供奉膜拜的三种主要福田圣物。研究佛教建筑这一跨文化载体,对于研究不同文化间相互传播、冲突和融合的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的基础上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在转型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创新,还要客观的认识继承,客观对待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设计或工艺。许多优秀传统要符合时代,符合地域因缘加以消化、取舍。选择性吸收就是充分挖掘中国佛教文化内在的积极因素,把佛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上升到文化层面,真正实现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有效传承。中国当代宗教建筑的装饰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体系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室内空间有的完全分隔,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有的是半分隔,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或其他陈设,形成独特的序列空间和流动空间,达到了视觉上的封闭和空间上的流动。而且,院落的纵深排列、柱式的重复节奏表现出诗意的序列之美。创造性融入就是在学术层面上,对宗教学、科学技术史、人类学、民俗学、建筑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要汇集当今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传统工艺,还要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佛教经典思想和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实现当代人生存空间文化多样性的转变。
三、中国当代佛教建筑装饰的文化多样性
首先现代佛教建筑及装饰要体现宗教性。佛教建筑及装饰的发展过程中佛教装饰一直作为佛教教理及教义的外在表现形态,渲染佛教的审美观念,以生动的人物、壁画或雕塑形象和高超的技艺淋漓尽致地表现佛教的基本观点和立场,表达佛教的信仰体系。其次要体现出民族性。当代佛教建筑装饰既是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形象表现,又是佛教艺术审美改造的具体实践。佛教本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原以后把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藻井、梁柱结构、门窗、栏杆、屋饰等必要建筑构件作为佛教艺术外现的主要载体,也形成了中国现存佛教建筑装饰独特的语言和秩序,体现了佛教仪式与建筑环境有机结合的和谐之美。在转型过程中依然要考虑到佛教文化与现代建筑装饰的结合,同时结合当代工艺美术方面的创新成果,更准确的传达中国现代佛教文化的特征。
四、结语
佛教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每个细节无不凝结着文化融合的智慧,无处不体现着它们主动适应中国建筑、哲学、人文等各方面的文化思想。但是也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当时合理的生态观念现在己丧失了合理存在的价值。如传统佛寺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不符合环保生态的思想;空间大小及布局方式不能满足现代信众对佛教空间的需求等等。在当前的佛教建筑转型过程中这些地区的民居应根据现实条件进行新的设计定位。我们现在从科学的角度细致分析并有取舍的把优秀佛教建筑及装饰元素利用到现代佛寺建设中,不单是对传统佛寺设计理念的弘扬,更大的意义是把这些经典的、优秀的营造技术及装饰符号注入到现代佛寺建筑及装饰中。(本文作者:宋元园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艺术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