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行政管理类教学效果的策略
截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如,杨述厚等(2008)认为,如何加快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加强对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面临的迫切需要研究和加以解决的课题[1];吴江等(2009)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必须首先应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效益意识和整体优化意识,并尝试性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方法[2];马武玲(2010)结合西安邮电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就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3];孙雁等(2010)则基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建议[4];王燕珺(2011)则以天津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例,就行政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等[5]。上述研究对于新形势下如何促进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在具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待加强。为此,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促进行其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未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目标之一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从教学任务上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据行政管理的专业特质和发展趋势可知,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生需要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加强和巩固专业知识,近年来该专业对人才在管理能力和政策分析技术上的要求日益增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势必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然而,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各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倾向。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基本上都笼统地定位于培养党政机关和一般企事业单位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明晰度不够且针对性有待增强。在各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型、技能型课程所占比重普遍较小;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更多的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而非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针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技术方法培训的时间普遍不足,学生中普遍存在参与社会实习机会少、实际工作能力弱的现象,无论是在职业素养还是在职业技能方面,都难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比较优势,不具备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故而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遇到较多困扰和挑战,进而会降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甚至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二)教学实践环节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日益关注的重点。行政管理专业涵盖了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门相关课程,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沟通交流、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政策分析和人际关系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学生不仅要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灵活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践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向的、被动灌输的过程,而应是双向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独立自主认知的过程,更是师生良性互动的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充满活力,就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动性,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仍然较为传统,教师往往习惯于在课堂上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填鸭式”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教学实践活动大多为抽象的理论说教,难以触及核心要务,而且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难以充分灵活地运用案例分析、课程实验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即便穿插一些案例讲解,也往往存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环节流于形式等问题。这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训练的人才培养方式,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普遍存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有效提升
众所周知,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教学,但由于受经费不足和设施匮乏等因素制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往往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落后,难以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平台亦往往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为有效的莫过于实践教学活动,实训平台的搭建是其中的难点。在校内,能有效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创新能力的实验基地屈指可数,实习内容则显得较为虚泛,最终往往仅以实习大纲和实习报告评定成绩,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在校外,虽然各院校都安排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环节,但是学生在合作单位里往往仅从事一些基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对于实习岗位上所需熟习的操作技术和管理决策方法,则很难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熟练掌握的目的。具体而言,在许多企业单位看来,由于涉及保密制度和工作的严谨性,行政岗位几乎难以容纳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和见习生;而由于受行政部门精简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亦不愿意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合作单位的工作性质、制度流程和改革方向没能充分了解和把握,对自身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亦未充分挖掘,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政合作的实践平台多处于探讨和构建之中。因此,合作单位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实践实习,参与实践的学生大多仅从事一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很难触及其行政管理事务的核心环节。
(四)师资力量亟待加强,未建立专兼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
据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来源统计,其师资构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行政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普遍缺少行政管理实践经验。随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该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局限于某一类学科的取向,开始注重行政管理学科的复合性和交叉性,突出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特征,这就加大了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的难度。若不能充分掌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就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更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连贯性。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聘任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难以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统筹规划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项目的顺序。一方面,专职教师往往缺少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历,习惯并擅长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的核心能力和技能上略显不足,因而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制度仍未健全完善,亦阻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如果其知识储备不足,对行政管理工作实践的体会不深,就很难切实做到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跨越基础知识与高深知识之间的鸿沟,这种状况势必将削弱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行政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运作效率有待提升
实践教学需要健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制度作为保障。由于行政管理专业适用面宽,实习领域也较广泛,如果实践教学质量监管、考评管理不够严格,就不能保证健康的教学实践秩序和良好的实践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详细的规章制度保障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物力和财力支持。部分高校片面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成本较低,不需要像理工科一样构建实验室,亦不需要支出校外实践的费用。此种办学观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二是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监管制度。部分高校未能按照行政管理专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并结合自身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制定实践教学活动监管机制,对学生参与见习、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和规范管理,导致实践教学形式化,削弱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三是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尚未完善。在成绩考核时,没有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些学生甚至选择上网下载、抄袭或闭门造车等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报告或设计。最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运作效率,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目的。
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意识,健全相关课程体系
高校应认识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性,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设置及毕业论文等方面统筹规划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应重新分配教学时数,科学地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的比例;其次应建立目标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同时还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实践教学的研究,补充编写相关教案和资料。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全面考虑,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确立。一旦确立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应根据该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应用技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课程体系应当体现出开放性的学科特征,不断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总之,高校应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方向,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制定有鲜明辨识度和比较优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实践环节中,应综合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等教学模式。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指导效果。一方面,完善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引导,通过导师制等方式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精品课程、网络视频等与学生有效沟通,以便及时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毕业求职至关重要,因此改革和创新必不可少。如,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出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文题目,让学生带着研究课题参加实习,在实习中培养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收集、甄别资料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要求他们在实习期间编写一定数量的行政案例,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日后进行案例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资料。
(三)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应有效利用校内资源,通过建立校内行政管理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实践教学与校内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亦应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方针,与校外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签约,以建立长期实践教学基地,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满足学生社会实习的需要。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一平台的构建,学生可先了解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特点和运作流程,树立行政管理理念和公共服务精神;而后从事实践活动以为将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践教学离不开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首先,各高校要制定并完善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加强对教师的科学管理、考核和评价,通过相关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对深度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对实践教学成绩卓著、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其次,学校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提升自身素质,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名校进修学习,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再次,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学习或挂职锻炼,使教师能够充分参与各单位的招聘、培训和考核等管理流程,从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最后,应不断优化调整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不拘一格聘用各领域具备一定造诣的行政管理人才来校任教。可以聘请校外理论素养较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定期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亦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
(五)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既然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必须建立与其地位相适应的质量监督机制,把实践教学纳入全面监控管理的轨道,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督工作小组,由实践教学领导机构成员负责,全面监控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应不断完善质量监督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实施予以有效管控,根据各环节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所需技能要求,分别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价措施。再次,逐步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于经费运作、设备使用、教师指导情况、学生综合表现及实践教学的效果等层面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选优秀、举荐人才的重要依据。
作者:丁 刚 陈 倩 单位: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