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展望

2021-05-25 3941 医药卫生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同时食品危机的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下乃至今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在逐步增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今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研究;加大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深化国际绿色营销研究以及探讨中国特色的绿色营销道路。

(一)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其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着诸如“角色不清”、“权限不清”、“定义不清”等众多弊病。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李晓安、钱星认为,要完善这一体系,必须在《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框架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的配套,建立若干具体完整的法律制度,且这些制度应着力于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信息,食品安全服务(检测、鉴定)等方面[2]。王中亮主张重新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对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食用消费各环节,即从农用到餐桌整个过程实施调节和规范;并且以这部法律为核心,建设多层次分门类的各种法律的法规配套组合,囊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4]。雷方华主张以统一性和完整性为立法原则,本着降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加大违法成本的要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覆盖和规范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7]。刘宏伟则从国际出发,认为我国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制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1]。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其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效益,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的市场经济道德底线,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下,我们更应该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坚强的道德支撑,将“利己但不损人”作为道德准则来限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14]123。陈杰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15]。袁武林认为,企业应将绿色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同时,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16]。王奇、秦效宏则认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起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职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机构的管理、奖惩机制的设置等多项措施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7]。综述而言,目前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于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且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

浙江大学周洁洪、江励卿认为,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者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态度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的效用程度[9]美国食品市场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处于变化之中,且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采取风险行为,其风险偏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加。Brewer等研究表明,有六种主要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化学因素(例如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健康因素(营养平衡性等)、污染因素(微生物污染)、政策因素(食品检验和标签管理)等。但是,国内在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向阳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18]。周静、周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性价比”的占1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6%;其中最高的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占54%[19]。黎建新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因素有: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等,并得出了开发绿色产品的启示[20]。邱重植、杨焱的研究表明,食品信息对称是影响食品安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价格支付意愿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全面衡量效用最大化[13]。而戴春山则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消费者策略与企业生产策略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欲对企业生产产生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由此观之,关于食品安全领域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多加强对某种具体食品的实证研究;加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加强消费者风险意识研究以及其支付意愿的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例如结合分析法、假设评价法和实验拍卖法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四)深化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

近年来,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毒豆奶、毒饺子、毒奶粉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因此,食品安全亟需加大对公关危机的研究。关于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三阶段模型、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和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其中,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要求从危机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去深刻把握危机事件的本身,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管理危机的目的。葛晓春结合三阶段模型,从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管理过失中得出针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公关研究方法:首先,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风险进行分析;其次,在危机爆发时,首先在专家领导的带领下,迅速识别危机类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做好危机沟通;再次,在危机结束后,对已经破坏的秩序进行恢复性工作,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并在最后对原先不完善的预案进行彻底的修改和补充。同时,该论者提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管理的具体措施,即: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快速应急机制、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以及妥善处理食品危机善后工作[5]。另外,有学者指出,危机公关应遵循五大原则:速度第一原则、权威证实原则、系统运行或系统工程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真诚沟通的原则。冠生园能成功应对其食品安全危机公关,主要便是因为坚持了危机公关的五大原则。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还应重视媒体和公众的公关效应[12]。

(五)强化对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绿色供应链研究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项目组”在1996年提出来的,但目前我国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不很成熟,很少有企业真正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取得卓越效果。徐学军、樊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基础,以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与环境相荣为目标,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加工、包装销售、运输、使用、报废、处理及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最终促使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一般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以及产品报废处理。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尤其缺乏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在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环节中造成的。因此,极其需要在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搭建沟通买卖双方的经济桥梁,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此,蒋智毅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即认知价值论、外部经济理论与效益统一理论[23]。丁淑平对绿色物流的内涵、必要性、实施障碍等进行了研究,并预测描述了我国今后的绿色物流之路。综述而言,关于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研究,今后应引入国外先进的预警技术和方法,发展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食品供应链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实现真正意义上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链条[24]。

(六)扩展国际绿色营销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面对国际“绿色壁垒”的不合理化,反思如何走国际化的绿色营销道路以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彭朝林指出,推动国际绿色营销应包含四大因素:全球绿色消费;全球环保运动的呼唤;绿色壁垒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25]。魏锋、李炼通过对绿色壁垒的正确认识,提出如何通过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走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策略,即树立绿色国际营销观念与开发绿色产品、重视国际标准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绿色投资、实行企业绿色营销稽核与审查策略[26]。柴世民、苏佩兰等人则深入研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开拓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突破口[27]。李树则认为,应对绿色国际营销除了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明晰产权关系外,还应建立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化的环境资源制度(如增收环境费制度、生态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降低绿色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提高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28]。综上所述,只要我国企业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我国的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前景一片广阔。

(七)深入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的探讨

当前部分企业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要求,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因此,促使绿色营销的研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的落脚点。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王奇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9]。袁武林指出了绿色营销的特点及实施意义[16]。胡秀忠以绿色食品为例,对绿色营销做了政府职能分析[30]。陈杰[15]、喻文德[31]等从伦理角度分析了绿色营销的核心理念。对于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国内学者看法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收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强化产品的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销售渠道;开展绿色促销;加强绿色销售服务;推行绿色管理;积极参加并取得绿色认证标志等。总而言之,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须注意几点:首先,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营销经验的同时,进行营销创新,创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营销模型;其次,对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应尽可能地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再次,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应注重多种策略的结合,如肖创林提出的4P与4C的结合[32];其三,应将政府、企业消费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实施绿色营销密不可分的三边效益模型,使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最后,应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走出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

综上所述,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营销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加入,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将更加丰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完善。(本文作者:李名梁 单位:天津大学)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