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单位口腔疾病的防治研究
对基层口腔专科医师定期进行培训,使其开阔视野,保持技术领先性。鉴于基层口腔医师匮乏的实际,我们不拘泥于专业口腔医师的培养,将全科军医、受过医学教育的士官也作为培训对象,以便使他们经过培训后,可以在基层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常见口腔疾病诊断和治疗等工作。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口腔诊疗工作开展较不完善的团单位卫生人员,为填补业务空白,每年都有5名以上体系单位的基层卫生军官或士官来我院进修6~12个月。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各团卫生单位都基本上开展了口腔诊疗服务。
目前,基层卫生单位口腔设备配备大多不齐全,有些口腔治疗器械由于缺乏专业保养和维修,难以顺利开展业务[6]。为了使基层口腔疾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我院向基层卫生单位赠送了部分口腔医疗器械。医院、科室和维修站相互协调,采取购买、安装、使用和维修“一条龙”模式,使到我院进修后回队的口腔技术人才都能学有所用。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军的卫生工作方针,健康教育是实现这一方针的重要途径[7]。体系医院专家定期到部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讲座,说服力强,官兵较为重视,能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采用多媒体及文字、图片和动画相结合等方式,定期到基层部队进行口腔疾病健康教育,同时借助牙模型、牙刷、牙线等实物示范讲解。例如,讲授牙的结构和功能,官兵常见口腔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方法,口腔自我保健方法的正确应用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官兵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均有了显著提高。
双向转诊制度是分级医疗的良好模式[8],但长期以来,上级医院口腔科接收大量从基层转诊的口腔疾病患者,给科室造成较大压力。另外,基层官兵反复外出会诊,也给部队管理带来一定困难。而基层单位转诊的患者,无论轻重缓急,为彻底治愈,一般都应给予复诊。为此,我们根据各单位口腔防治水平与现状,通过电话交流、完善病历书写等方式,建立了信息交流共享、双向转诊制度。对基层不能明确诊断或处置的患者,经过医院检查、确诊并给予应急处置后,使其回到原单位卫生机构复诊,或做进一步处置,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单向转诊的模式,更好地配合了部队的外出管理规定。驻地在高山、海岛等边、散、远地区的基层部队,由于医疗条件差,加之训练和作业任务重,官兵长途跋涉至军队医院会诊的机会较少[9]。为解决这些官兵口腔疾病治疗的困难,我们在巡诊期间,于野外条件下开展口腔疾病治疗,比如,采用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改良非创伤性修复技术[10]、便携式电动牙钻机与Carisolv技术相结合的微创去龋充填法等,均取得满意效果。
基层卫生单位大部分口腔专业人才都是由经过一定专业培训的士官担任,由于服役期的限制,不可能长期为基层部队服务。而少数口腔专业军医由于面临转业、调职等问题,也很难在基层安心工作。加之基层部队编制的限制,因此,及时培养后备人才存在较大困难,在有的单位往往导致口腔诊疗业务中断。
由于长期形成的遇有疾病即会诊的习惯及基层卫生单位医疗技术水平较差等原因,基层官兵大都不愿意回到原单位复诊。有的基层单位为节省开支或担心出差错,在接受转诊患者方面亦不积极;有的甚至对自己有能力处置的疾病仍要求会诊,导致会诊官兵过多,在集中会诊日出现等待时间过长的现象。
部队配置的常规耗材多用于临床内、外科治疗,而口腔科耗材虽有配置,但平时使用的均需基层单位自身解决,这样不仅增加了基层单位的负担,出现患者越多、单位付出越大的窘境,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基层卫生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帮扶基层卫生单位口腔疾病防治的实践与探索,我们体会,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基层部队或边、散、远地区最需要解决的常见病看病难问题,而不是将发展高、精、尖技术作为帮扶的突破点,坚持基层部队常见口腔疾病就地诊治、少数疑难杂症转诊至上级医院的原则,积极贯彻开展健康教育、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将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作为帮扶的重点之一。同时,对于在帮扶中出现的问题,由上级医院、基层部队行政部门和基层卫生单位三方共同协调,努力做好基层官兵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本文作者:张敬雷、郭灿亮 单位:解放军175医院口腔科)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