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及其产业的发展研究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想一直主导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位,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与落后的文化管理体制矛盾加大,这是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当前以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高层次人才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戏曲戏剧理论和戏曲编、导、演等方面面临、人才断层、研究断层和教育断层。黄梅戏教育师资总体水平不高,安徽省专门培养高职专科及中专类戏剧戏曲人才的学校仅两所,全国唯一本科层次的只有安庆师范学院设立。除此之外,一些专业剧团以团代校,相继培养了一批戏曲人才。然而,这些戏曲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仅仅是一些初等层次的戏曲专门人才,但是高级别戏曲人才的培养却面临困境,全国尚没有黄梅戏艺术博士培养单位,这与安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戏曲资源大省的现状极不相称,直接影响了安徽省的戏曲教育质量,严重制约了当地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黄梅戏产业链发展而言,导致目前黄梅戏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原有的优秀人才由于用人机制等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盲目引进高学历人才而不从实际出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有专家估计,中国文化机构中的文化专业人才众多,但文化产业人才却不足总量。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黄梅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和认同的重要原因。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创作和演出手段陈旧,戏剧改革面临物质困境等问题突出。作为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尚未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黄梅戏演出团体始终没能真正摆脱政府拨款的脐带束缚,再芬黄梅戏剧院上市工作运作步履蹒跚。在调研中发现,潜山县黄梅戏剧团当家演员业余时间靠卖鱼补贴家用。由于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打造黄梅戏产业链的资金尚未找到出处,零星的黄梅戏产业也难以反哺黄梅戏发展的资金需求。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往往还是停留在“养人”而非“养事”上。因此,排新戏、出新作对绝大多数演出团体来说便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无论是立足皖江地域文化,还是基于全国戏曲群众文化,我们都应该重视黄梅戏及其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1.倾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组建黄梅戏传承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和培育黄梅戏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良性运行机制,大胆探索黄梅戏艺术研发、黄梅戏人才培养和黄梅戏文化产业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黄梅戏文化经济生态链。
2.精心培育黄梅戏艺术产业平台,构建富有时代气息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群。黄梅戏文化产业单一化是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最大瓶颈。要改变过去黄梅戏的传播主要靠戏班子、剧团在各地的巡回演出的传统做法,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媒技术手段,努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群。一是组建不同类型的演出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黄梅戏演出,既要体现草根文化特色,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又要彰显高雅艺术,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既要走向全国,又要走出国门,拓展全方位的演出空间。二是打造黄梅戏影视制作基地,系统开展黄梅戏电影电视产品创作、制作、生产,扩大黄梅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大力发展黄梅戏产业。建议成立专门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团,促进黄梅戏产业发展。积极寻求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关系,策划制作各类黄梅影视、音像产品,尤其是黄梅戏动漫产业。重视黄梅戏衍生产品的研发,黄梅戏纪念产品、文化艺术产品、服饰加工等,开发具有黄梅戏艺术特色的市场,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链。
3.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文化事业发展需要政策引航,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策激励。建议省委、省政府把传承创新黄梅戏作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到黄梅戏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艺术表演院团给予政策性保护。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以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结合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省市两级发展黄梅戏的中长期规划。建议政府统筹设立黄梅戏发展基金,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踊跃投向黄梅戏事业发展,最大限度盘活市场资源,引导黄梅戏自觉走市场化发展道路,使黄梅戏真正走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走向市场,赢得市场、回报市场,实现黄梅戏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本文作者:张红飞 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