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漆器的审美价值研究
“物质生活资料”属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器具。对于人类来说,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手段。文化人类学将这种以“物”为对象的领域称为“物质文化”。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古代漆器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中国是制作漆器最早的国家,它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漆器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从日常用具、丧葬用具、娱乐用具到交通用具和兵器等,几乎渗透到古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从它诞生起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器具,是中国古代人们物质生活资料中重要组成部分。
楚漆器的造型风格夸张奇特,髹涂色彩热情强烈,装饰纹样飞扬流动、精致优美。具体表现为:
1.楚漆器的造型审美
楚漆器的造型以传统和想象中的动物来造型为特色,这种特殊的风格在美学大师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中也有说明“……流传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它们几乎成了当时不可缺少的主题和题材,而具有极大地吸引力。伏羲女娲的蛇身人首,西王母,东王公的传说和形象,双臂化为两翼的不死仙人王子乔,以及各种奇珍怪兽,赤兔金马,狮虎猛龙,大象巨龟,猪头鱼尾……各种都尤其深层的寓意和神秘的象征。它们并不是以表面的动物形象。相反,而是以动物为符号或象征的神话——巫术世界来作为艺术内容和审美对象……”而且楚漆器造型的器皿和物件,同时兼具功能性与浮华繁缛的装饰性。例如“虎座飞鸟”,“彩绘漆透雕座屏”,“彩绘漆鹿角镇墓兽”等,都是功能性和审美性自然融为一体的典型范例。
2.楚漆器的色彩审美
楚漆器的髹涂色彩。楚人尚赤,源自远古的图腾观念——对火神祝融的崇拜。赤为火的颜色,象征南方,是生命之色。而玄色指代北方,红黑二色相融合有阴阳调和之意。以红与黑二色为主调,搭配以黄、褐、白、绿、蓝、金、银诸色,可以使画面的图案呈现出深邃而神秘的视觉感受;而远观之,画面又呈现缤纷灿烂,华贵而又生机盎然的视觉效果。
3.楚漆器纹样的形式美
楚国漆器纹样的绘制元素以抽象化的自然界的动植物为典型,如:云鸟纹,鱼纹、兽纹、变形兽鸟纹等和各式花草纹等纹样以及搭配装饰的单纯几何形,如卷边纹,弧线纹、涓涡纹,圆点,三角纹,波浪纹等。以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为想象,但又超越视觉的表象,将想象中的未可见的东西创造性的表现出来,如凤纹、云凤纹,云龙纹等。从这些纹样元素的图片中,我们不难看出楚人对抽象纹样设计的偏好——绘制的纹样,抽象且飘逸,生动而优雅,完全不拘泥于对象的自然形态,映照出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楚漆器纹样的构图方式也以“圆”为多。圆,古人通常指代为天,又有丰满,饱满,圆满之意。其中又以“圆形图案纹样”和“圆环图案纹样”的循环装饰纹样饰最为常见,以弧线纹为主体,以繁复,连续,对称等的形式排列为表现形式。受器具的造型和尺寸的要求,装饰的纹样既要求要布局的美感,又要求繁复中求变化,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罗列,更多的是追求在繁复中体现出对比和调和。大小疏密的韵律感。而且抽象后的龙,凤,云,鸟等元素在器具上的体现,完全按照漆髹者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来绘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器物之上,所绘制的装饰纹样的形态和要求并不是完全的一致。如不同时期的凤纹都有自己的变形特色。
另外一种漆器纹饰是题材类的绘制,这也是楚漆器的一大特色。绘制的题材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另一种则是描绘传说中的环境,人物和珍奇异兽的神话题材。不管是那种类型的纹饰,都可以看出楚人在漆器的纹样上非常重视线的表现。无论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还是复杂的故事场景,无不用简洁流畅的线来表现。楚人用线有直有曲,但我们可以从现留存的漆器器皿和器具中看出楚人对曲线的绘制大大的多于对直线的使用,而曲线这种元素本身就富有强烈的韵律感,从而使描绘出的画面形象充分的流露楚美感和生气,万千气象尽显方寸之间。这些神秘而浪漫的画面和造型,无不洋溢着楚人的天性——对生命自由的热爱,自然地崇拜,以及对天地的敬仰,对宇宙的求索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也是楚漆器的艺术精髓所在。除了彩绘纹样装饰的漆器,楚人还以锥画,雕漆,扣器、金银箔贴花和镶嵌等技法应用于漆器的装饰,由于技法的成本高昂,制作手法繁琐,仅仅有少数的器皿得以展现这些技法,更是精妙无比,难能可贵,在此不一一列举。
古人认为漆器艺术是一门极为苛刻的艺术表现行式。它不但要求艺术家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同时也要求制作者具备顽强的毅力去耐受精神的寂寞,有些类似苦行僧式的修行。在制作的过程中,艺术和心灵都得到了升华,所以漆器这种特殊的艺术伴随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流传至今。楚漆器——如此富含地域文化气息的宝贵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它的艺术魅力,为之注入新时代的科技力量,使其以新的面貌和新的传播方式展现在大众眼前,是每一个尊重传统历史的设计师的责任。我们应该抱着敬仰的态度去研究它,保护它,从而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传承下去。(本文作者:张瑞瑞、徐文君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3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