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解析

2021-05-25 24625 动画艺术论文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发展自己的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从而效仿英国大机器生产工业化,使日本国民使用了现代化机器,生产汽车、相机、电视机等工业生物,使之对这些产物产生依赖的心理。受到这一影响,大友克洋的动画世界里也出现了蒸汽、机器人等机械世界的描写。在《阿基拉》中电影动画情节设定在2030年核战毁灭后新东京,大友克洋通过其场景表现了未来新的城市景观的落魄与繁华,飞车党把炸弹投向无辜百姓车里、战争的暴行者遭到群众游行、机车暴力的开打场面等,都折射出大友克洋对《阿基拉》场景设计的一份程式化影像的深度剖析。再如《大都会》中时代基调严谨与多元化,采用带灰的色调,在这个国度中,梅陀宝丽斯有先进的地上部分和颓败的地下部分构成二重结构的城市体系,场景看似混乱的人与机器,其实在表达未来世界,让机器人蒂玛与身为人类的健一产生情意,相互产生复杂的关系。纵向去看大友克洋的动画影视作品,无论是早期的《迷宫物语》《阿基拉》“Memories”,还是现阶段出品的《蒸汽男孩》,很多影片都是围绕机械人类和科技手段而展开的故事的叙述。表现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大友克洋在影片中流露出对机器人塑造的迷恋与痴情。正如宫崎骏这样描述过大友克洋:“一个异能少年站立在东京废墟之上,人人都会说这是大友克洋。”

优秀的美术风格不是一开始就已经确定,需要长期积累,观察周围的环境,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也同样是这样的。有些学者认为“宫崎骏是令日本动画迈向世界的先驱,大友克洋就是他的继承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友克洋的作品同宫崎骏一样,受到很多动画迷喜爱。大友克洋在每部动画艺术片中都或多或少留下自己的思考与想法。例如早期1988年《阿基拉》中场景设计以表现惨败、落魄的场面为主,人物却表现出细腻的色彩,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凸显“异类”人物在大友克洋动画世界变得真实。在《阿基拉》从侧面描写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状态,反映出社会的边缘人物。在《阿基拉》中大友克洋去真实模拟人的嘴型作图,在之后动画影片中《蒸汽男孩》人物设计中都会或多或少参照《阿基拉》人物面部表情,惊恐的大眼球、流畅的面部细节表现,充分看到大友克洋对人的形态特征、人性的善与恶,运用手法十分到位。“大眼睛”虽然是假的,但导演想象则是一种意象符号化。所以大友克洋表达的不只是“大大的眼睛”,更是一种情感诠释。不过动画所有的东西都是虚拟的,无论是人物与场景,还是故事情节。这时一个传递情感的“大眼睛”反而能够在假中求真,不是过度地真实展现,而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其实大友克洋在随着时间的改变,人物造型也在发生的转变。在“大眼睛”人物的日本动画中是常见的,但大友克洋的动画电影1995年“Memories”之一的《大炮之街》中就是要打破这样的规律,里面的人物和场面个性十分鲜明,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灰色的色调,人物都有着很黑的眼眶,在这里完全看不到传统日本动画或其他主流商业动画中动人的大眼睛、魔鬼的身材、绸缎般的头发。人物的设计有些像是19世纪末法国时事讽刺画家杜米埃(Daumier)的画风。

在大友克洋创作的所有动画电影中,按照年代划分也伴随着大友克洋的叙事风格发生了变化,然而,不管叙事风格和画面风格怎样转变,在大友克洋的动画电影中,都反感高科技带给人们不舒服的状态与生活。大友克洋在动画电影叙事节拍中通过动画人物调度或镜头展示出来,在后期剪辑中强化了这种表现。导演特意让人物在特定状态下出现,例如《蒸汽男孩》影片中以线性叙事为主,基本属于平铺直叙式,以单一的时空顺序为叙事结构,即以雷的行动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战争的段落时,则采用平行交叉方式表现双方的行动。虽然叙事方式并不复杂,情节铺设有序,但镜头组接极为流畅,动态的摄影技术也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影片气氛把握十分到位。所以动画表演节拍是否也是叙事节拍依赖于导演表现故事的风格,而大友克洋要比其他人更加懂得叙事的节拍的掌握。在早期日本动画中,将具体形象以抽象的表达方式展现给观众,冲击我们的审美观,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传播日本的传统文化奇葩———浮世绘艺术,展现日本独特的人文现象。动画中主角除了身穿日本传统的和服,例如《一休》,经常以正义战胜邪恶,利用超能力夸张和附着的外衣,会让角色身穿各种金属服饰。如《圣斗士星矢》《美少女战士》这些日本动画在当时都引领一大批日本观众和外国观众的青睐。正由于这一元素的发展,金属、机械、武器构成对动画角色的包装,在现在日本动画把这些要素更加升级、强化,这也构成了新的日本人文地理标志。在这两者之间,大友克洋算是一位继承日本传统元素和现代化科技产物相结合的动画导演之一,例如在1991年《老人Z》中人物高泽西侍郎老人被政府选为“家庭护理机器”的试验者,这部代号“Z”的机器可以完成照料老人生活的一切工作,只要老人躺在机器中就可以安度晚年。老人在机器人的护送下,使人变得哭笑不得,荒诞中见无知,忍受中带着伤感。大友克洋把人物变得苍老比喻现实中的人们,通过荒诞的情节对社会和国家机器的嘲讽,动画人物在大友克洋的影片中放大与合理加工,表现大友克洋的对人物个性化包装,更体现出大友克洋对人文景观的深度剖析。相对于日本其他导演,大友克洋的艺术风格更加明确,随着一部部动画巨作的问世,他的风格更趋于稳定。即便是制作商业动画片,他自始不变的艺术追求,也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来。例如《蒸汽男孩》成为继《千与千寻》后的第二部在美国公映的日本动画长片。既是一部成功的、以叙事为目的的商业动画长片,也是一部具有人文与反思精神的艺术作品。这部影片融入了大友克洋多年的愿望和情感,对于动画导演来说,情节既可以作为“讲故事”的手段,也可以仅作为一个“表意元素”来看待。艺术动画导演完全可以打破故事性流程,不按照真实世界的时间顺序来叙事,或者只借助淡然的情节,来引出真实的心理世界。他可以在不同时空中自由穿梭,用看似破碎的情节结构,达到比正常叙事结构更加真实的力量。《蒸汽男孩》影片中精彩激烈的场面和扣人心弦的情节的确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反省。就像大友克洋所说:“这是一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动画片,也是献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想送给孩子们梦一样的美好作品,并启发他们心中的创造之梦”。

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大友克洋创作的一系列动画电影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在他的动画电影中,完美地将一个虚幻的未来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强烈的真实感觉和对现代社会高度现代化的解读,在很多影片中都表现出一种社会动荡不羁、人类价值得不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世界需要拯救的状态中。大友克洋的作品选择的题材与创意的极端化,是来自长期的制作经验与独立的审美观,再加上巧妙的艺术嫁接,呈现出崭新的视觉感受,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的作品不像宫崎骏的动画有阳光般的感情基调,他的动画里充满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文明衰落与社会黑暗。(本文作者:沈浩、史超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