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升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使职业院校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我国职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职业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后,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吸收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经过一段时间运用,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从而得以发展。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传统教育方法产生的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然得到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工作联系得较少,部分学生毕业时不具备较好的独立操作能力,不能立即胜任工作。
2.我国职业院校由于系别学科划分太细,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大学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方面也强调专业课程,忽视了综合素质课程。这样过细的分科使得学生在所学的知识上顾此失彼,强于逻辑而弱于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形成。
3.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知识更新速度慢,很多知识与社会脱节。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发展速度快,学校课本内容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我国职业院校采用三年制教学,学制短,学术氛围不强,学生不愿或者缺少机会表达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怀疑权威了,很容易造成学生就业时对现实无所适从。
4.我国职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校评价方式。学校考核仅以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为依据,并沿用传统的单一试卷方式,以分数定能力,背离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职业教育强调技能训练,但与技能训练配套的考核和评价方法滞后,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成效。
5.我国职业院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大部分职业院校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连贯的校企合作模式,毕业生只能在学校课程结束后自己寻找实习机会。而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即使找到了也未必与专业对口,使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和数字,缺乏实践检验。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启示
1.德国职业院校的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在企业工作多年、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所讲授的教学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解决方案准备完好,相关资料和硬件准备齐全,可以顺利地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进行。同时,教学手段丰富,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提问卡片等多种硬件设备。我国的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双师型教师比重较小,硬件设备差距较大,教学方法的推行还存在很多困难。德国职业学校重视对学校教师的再培训,将教师参加进修培训作为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每个教师每年一般至少有一周的时间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的学习培训。这种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2.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师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增新。笔者在德期间曾将德国马尔堡大学的几门课程教材(包括教育学、德国文学等)从2008年冬季到2009年秋季的四个学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其内容的确有较大变化,新的理论和经典案例等会及时补充到教材中,被验证是错误的或不再重要的理论会被适当缩略。为方便及时更新内容,往往课程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教师经常自编讲义,并将其放在相应的系部学科网页主页上供学生下载。我国课程一般指定书本为教材,同一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德国学生不仅要阅读上课的教材,课后还要看相应的参考文献,因为照搬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通过最终的考试。德国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材中对于很多知识的定义往往不是唯一,倾向于给予学生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怀疑与论证。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我解决能力的提高。
3.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自由民主。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正常的授课答疑,有至少1/3的课堂时间进行课题研讨,教师提供一些思考性课题,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最终形成书面文件,并在班级中当众发表观点,负责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解决问题、互相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加强。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对主专业的精通,更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学习。德国高职院校科系分类较国内高校简单、粗糙,但涵盖的内容很全面,如信息系的学生有1/6的课程是选修经济系的,且选修课的评分一视同仁于主专业。
4.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多样化、个性化。在考试模式方面,德国职业大学经常采取以“活动为导向”和“现实为导向”的考试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为导向,根据实际职业活动环境设计问题,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后者对学生在现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活动的能力考核。在教师的主观评判方面,德国职业大学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解决方案,对学生的评价不强调对一个理论或定理倒背如流,而重视学生自我的表达和展现,只要学生是经过认真思考并充分论证的,即使想法有误,同样可以得高分。
5.德国职业教育拥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满足了德国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成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中的重要部分,但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仍然有许多问题阻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进行。德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有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法规中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以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笔者曾实地考察德国北威州的SVT-GmbH(输油臂制造企业)。其车间里有相当数量的在读学生,主要是附近职业高校主修机械制造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专门的技工教师(车间某一特定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指导,熟悉企业里各种岗位和机器的操作,指导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测验和评分,测验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在学校所学的和实际操作细则等。学生在单位得到的成绩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职业高校技术类、艺术类和经济类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往往能够基于对自己能力的真实了解而自信地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没有达到德国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如果全套照搬,高职教育改革必然事与愿违。但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设计适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正在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应将项目教学真正在课程中实施,并扩大深度与广度,使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把以学习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要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增进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共识;努力促进企业的参与;加强高职毕业生双证毕业的意识;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强调企业所承担的培训学生的责任,让考核评价真正适应学生与行业、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无论是教学过程的项目化还是评价体系的多样化,都要求高职院校切实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在职业标准、企业要求和学校教学目标上尽可能达到一致,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教师,使学校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与职业工种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必须充分挖掘我国的职业教育优势和资源,学习、研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方法,踏实地参与、明晰地了解、冷静地思考、智慧地变通、灵活地使用。(本文作者:赵俪、王伟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