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体育交往的理性审视
在跨文化的传播研究过程中,一般将旅游和体育文化传播归为一种进行研究,因为其都是为了娱乐、休闲、度假等目的,选择离开自己平时的居住地域去其他地域进行短时间的居住.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们就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其拥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去一个与自己生活空间不同的地域,这就会产生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摩擦,进而让不同的文化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学习、取经,最终走向共存.度假一般都是很短暂的,但是能产生一种文化记忆功效,人们都会将短暂的度假目的地的生活放在一边,返回自己原来的生活地域继续进行自己的生活.体育交往还具备一种学习、移植的功能.体育的运动项目在不断地得到传播,其负载的体育精神也在传播,这样就让社会不同的人群能体验得到体育文化,进而能对不同文化的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体育交往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些“抵触”“同化”“涵化”等情景[1].“抵触”就是指体育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同化”就是指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融化.“涵化”就是不同的体育文化相互进步、相互结合.“抵触”“同化”只是短暂的现象,不会长久.“涵化”才是体育交往发展的最佳路径.
体育交往是一种很快乐的、跨地域的行为,其接触点是现实社会,而不是电视、影像,传播更具亲切性、直接性等.体育交往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娱乐,活得快乐是其永远的主题.也就是因为快乐,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能自觉地化解一些文化间的异同和矛盾,这也是体育交往的一个特点.体育交往还能缓解一些对立的外交,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出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平的完美向往.
在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所包含的体育交往
1随着科技的发展,体育交流让异文化之间逐渐接近
国外学者认为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社会都在朝着现代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将优化一切资源,实现现代化发展[2].对于大多发展中的国家,体育交往一般不是自己国度的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现代奥林匹克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也在不断地向根基厚实的东方文化接近.例如,东方的传统养生、功夫、瑜伽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
2跨国发展过程中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博弈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博弈,这也是体育交往的一个现实.我们从信息交流和地域政治的视角来看,民族国家是比较封闭的.一般情况下,民族国家在体育交往的过程中都是组织者,一般不会离开民族国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资金、知识等会进行一些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随着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民族国家相对封闭的状态被打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以来,奥林匹克的内涵和理念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一些外周的部分和内容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还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跨国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化的不同会被资本思维所规范,从而使自己的文化作用会产生一些改变.文化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商品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体育交往也得到了资本流动的帮助,但是也受到资本的制约.例如,北京奥运会为了满足外国广告的转播要求,其中游泳项目的竞赛日程改变到了早晨.
从不同文化传播视角对全球体育交往的理论研判
在北京奥运会以后,体育文化的传播受到很大重视[3].关于体育交往的研究也有很多,我们需要多维度地对其进行审视,对其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1文化符号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随着人类交往的发展,符号学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给来自异文化之间的人们最为直接的印象,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并且让其在交流中更加简单.文化符号需要创新,符号的创新让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理解不再是一些地域和资源,更多地让世界人们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怎样对文化符号进行系列化、系统化整合和创新,然后在体育交往中发挥作用,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2文化身份认同与构建
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感觉和认识我们身边的世界,媒体报道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外国学者认为:“任何一个很小的民族和国家,即使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和交往,但是都会对互相进行一定的想象.”奥林匹克运动会被媒体不断地报道和传播[4].还有学者认为,民族国家就是以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活动构建起来的,并且这个思想被媒体进行不断地推广传播,最终成为体育的文化象征.
3重视交往的理性、和谐
在社会的交往过程中,理想与和谐相当重要[5].和谐就要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分配,其基础就是理性的社会关系.当今世界多元发展,体育交往中的思想和信息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以体育交往为平台,搭建一种和谐和生存空间,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德性网络.
结语
本文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对体育交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剖析了体育交往的特征和内涵,了解了其发展的规律,试图在理论的层面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与此同时,希望立足于体育交往的现实,对其内部系统结构、机制进行思考.最终,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助力.(本文作者:束一鸣、张荻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