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间海洋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2021-05-25 24415 海洋经济论文

浙江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演化

1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地位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和升级阶段,2001年以后,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总体上也呈波动上升趋势(图1),但是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浙江海洋经济仅处在蓝色崛起阶段,其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6%左右,相比于辽宁、山东还比较落后.当然,这与我国沿海各省海洋战略的提出先后也有很大关系.1986年,辽宁就提出建设“海上辽宁”[5],山东也在1990年提出“海上一个山东,陆地一个山东”[6],浙江虽在1989年就提出“大念山海经”的设想,但真正付诸实际行动只能从199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战略目标开始算起[7].可以说起步发展的时间比辽宁、山东等省至少落后了三四年.2002年浙江海洋经济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大幅上升,到2003年达将近10%.期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使其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升.2004年,受赤潮灾害及台风灾害的影响,浙江海洋经济产值在全国的地位急剧下降.2004年发生的96次赤潮中,有53次发生在东海,而东海海洋灾害直接影响了浙江海洋经济.此外,“电母”、“云娜”、“艾利”、“暹巴”、“桑达”5次台风灾害,浙江都是受灾重省,给浙江海洋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2005年是浙江海洋经济所占比重增长最快的阶段.在此期间,浙江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6年又有大幅度的下降,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排到全国第4位,落后于广东、上海、山东.其主要原因是浙江海洋第二、三产业远远落后于广东、上海和山东.2006年以后,开始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浙江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虽然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排到了全国第5位,福建排到了第4位,但是总体而言,浙江海洋第二、三产业都有了较快发展,与广东、上海、山东之间的差距明显减小.以后几年,浙江海洋第二、三产业还是加速发展,生产总值每年创新高,2009年又超过福建,排到全国第4位.

2浙江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在全国海洋产业中的地位

2006年国家出台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8](以下简称标准),此标准规定了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各自范畴.根据这一划分标准,笔者选取了2006年以来浙江海洋三次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图2).从第一产业来看,2006~2008年浙江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都呈现上升的状态,2008年达到了近14%.2006~2007年浙江海洋第一产业产值均位于全国第5位,落后于山东、广东、福建、辽宁4省.而2008年跃居第4位,超过了广东.浙江海洋第一产业产值主要表现在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上.浙江在海洋捕捞产量上一直雄居全国之首,2008年达到了全国总捕捞量的75%左右,每年都超过300万吨.虽然捕捞产量很高,但是海水养殖产量一直都很低,每年都在85万吨左右,远低于山东、福建、广东、辽宁等省.到2009年,比重又有所下滑.总体来看,浙江海洋第一产业在全国海洋第一产业中占中上地位.从第二产业来看,2006~2008年总体处于稳定状态.而2009年比重有小幅增长,达到了10%左右.2006年浙江海洋第二产业产值位居全国第6位,排在上海、山东、广东、天津、辽宁之后.2007年超过了辽宁,而2009年又超过了天津排在了第4位.这主要得益于浙江海洋矿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的发展.浙江海洋矿业产量每年都排在全国第1位,而且占了全国海洋矿业产量的85%左右.同时,修船和造船完工量也都排在全国前列,远远超过其他沿海省市.但总的来看,浙江海洋第二产业与广东、山东2省差距还很大,仅在海洋矿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上占优势.从第三产业看,2006~2008年浙江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9%左右,2009年海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超过了10%.2006~2007年均处于全国第4位,落后于广东、上海、山东.2008年被福建赶超,位列全国第5位.2009年又超过了福建位于全国第4位.总的来看,浙江海洋第三产业在全国也处于中上地位,但远远落后于广东和上海.这与自身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很大关系.

浙江海洋经济与沿海其他10省市的比较

1海洋经济规模比较

2003年以后,我国海洋产业进入了升级与优化阶段.2005年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模式,海洋产业加速发展.除河北和上海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略有下降外,其余9省从2006年起,海洋生产总值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图3).相比于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遥遥领先.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基本稳定在第4位.而天津、辽宁、江苏、福建、河北紧紧跟在浙江后面.广西、海南2省的海洋生产总值一直较为落后,海洋经济比较低迷.因此,在相同发展速度下,浙江海洋经济规模远小于上海、山东、广东,但是也要比其余7省市规模大.2009年浙江海洋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6.73%,远高于浙江地区生产值的平均增长率7.12%,海洋经济规模急剧扩大.类似的还有江苏、福建海洋经济规模也是急剧扩大.而广东和山东虽然海洋经济较发达,但是它们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浙江和江苏.

2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将陆地产业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也进行了深刻研究,得出陆地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一二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演变成“三二一”的规律.而海洋产业结构与陆地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别.1958~1968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呈现的是“二一三”格局;1978年我国海洋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转变成了“二三一”格局;而到了1985年国家对水产品价格进行了大改革,使得海洋产业又呈现出“一三二”格局[9];2000年第一产业产值下降,又转换为“二三一”格局;2001年后由于国内滨海旅游加入海洋产业统计,中国海洋三次产业比重发生了质变,显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特点.从2006~2009年的统计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格局(表1).近几年,全国海洋产业都呈现的是“三二一”格局,但是每个省市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2006~2009年天津、河北、辽宁、山东4省市海洋产业结构都呈现“二三一”格局.而上海、浙江、福建、广东4省市则呈现“三二一”格局.江苏在2006~2008年呈现“三二一”格局,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转变为“二三一”格局.而广西与江苏正好相反,2006~2008呈现“二三一”格局,2009年因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转变为“三二一”格局(表2).海南的海洋产业结构比较不稳定,一直在“三一二”和“三二一”模式之间转变.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沿海各省市都不存在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的海洋产业结构.

从对全国沿海11省市2006~2009年总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的分析中可得出,大部分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模式在近几年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变化比较复杂的省份.具体的相对于浙江的其余10个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如何,这里引进了海洋产业结构百分比变动值的概念.从表3可发现,辽宁、江苏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高出浙江约65个百分点,而上海、海南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也分别高出浙江将近39个和20个百分点,其余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均低于浙江.广西仅低了约5个百分点,与浙江是最接近的.而剩下的山东、福建、天津、广东、河北均低于浙江.尤其是山东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远远低于浙江.由此可以得出浙江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在全国是比较大的.但是,浙江海洋经济的调整步伐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属于比较慢的,因为它的变动率远低于江苏和上海.所以,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充满活力的同时,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大海洋经济的调整步伐.

3海洋产业部门优势比较

随着2010年我国将浙江、山东、广东列入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3省的海洋经济一下子站在了全国前沿.浙江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还有宁波-舟山港,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深水港口,同时又拥有类型最为齐全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新形势下,新海洋经济已改变了传统海洋经济以渔业为主导产业的状况,港口也不再仅仅是港口,它沟通了全球市场、原料产地及全球贸易.而海洋旅游资源也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源泉.为结合自身资源,探讨浙江在海洋产业部门存在的优势,综合《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笔者主要从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5个部门出发,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相对于其余10个沿海省市的优劣.

(1)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活动[10].浙江的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渔场,近海蕴藏205万吨以上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捕捞方面,浙江占据着最大优势.2006~2009年浙江的海洋捕捞产量一直位居全国之首,超过了全国总捕捞产量的20%,且远高出天津、河北、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图4).同时,浙江拥有先进的近水捕捞船队和远洋捕捞船队,无论近水捕捞产量,还是远洋捕捞产量也都排在全国首位.这与浙江海洋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存在很大关系.而且,浙江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设备也越来越完善.此外,在海洋第一产业中,水产养殖产量和产值也在不断增加,涉及海洋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总的来说,浙江海洋渔业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海洋矿业

海洋矿业包括滨海矿砂、海滨土砂石、海滨地热、煤矿开采和深海采矿等采选活动[10].2006年浙江海洋矿业产量仅低于海南,位于全国第2位,而且远远超过其他省市.2007~2009年浙江海洋矿业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最大比重,每年都超过80%(图5).

(3)海洋船舶工业

2006~2009年浙江的造船完工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2006年位于全国之首,达到了全国造船完工量的40%左右.2007~2008年都有大幅度的下降,明显低于山东,但是还是大大超过了其余9省市.2009年山东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江苏大幅度上升到全国第2位,浙江跃居全国第1位(图6).而修船完工量在2006~2007年都居于全国之首(图7).2008年被江苏赶超,同时福建的船舶工业也开始兴起,修船量与浙江达到了同一水平.直到2009年,浙江又重新跃居全国第1位.这些都依赖于浙江沿海城市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舟山是船舶制造强市,将建设船舶产业集群作为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导向,台州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就是船舶制造,而宁波也不甘落后,依托长三角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温州也有特色优势的船舶制造基地和配套业生产基地.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为船舶停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城市发挥各自在船舶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呈现出优势互补的局面,推动着整个浙江海洋船舶工业的发展,使得浙江在全国海洋船舶工业中排在前列.

(4)滨海旅游业

滨海旅游是浙江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浙江旅游业收入增长的新增长点.浙江旅游资源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独具特色.岛屿众多、类型齐全、开发条件好,资源本身就占有优势.而且,在基础设施方面相对于全国也是比较完善的.交通设施、星级饭店的建设,使得旅游区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各沿海城市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历史文化,推出特色旅游,如舟山沙雕节、象山开渔节等等,提高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为浙江滨海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稳定的客源.2006~2009年浙江省国内旅游人次连续4年排在全国首位,达到全国25%左右,远远超过了同属长三角地区的江苏(图8).入境旅游人次连续4年排在全国第3位,远远落后于广东,与排在第2位的上海基本处在同一水平,都仅占了全国海洋入境旅游人次的10%左右(图9).

(5)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包括港口和海洋运输两方面,是海洋经济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浙江的诸多海洋产业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影响面最广,成熟度最高,也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之一.在港口方面,浙江港口资源优越而密集,其中面积比较大的有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浦坝港、隘顽湾、乐清湾、大渔湾、沿浦湾等.截至2008年,浙江万吨级深水泊位共计128个,其中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港口通过能力超过5亿吨.近几年来,浙江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至2009年已达到了71462万吨,比“十五”末翻了将近1.6倍,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于第三.然而从集装箱的吞吐量来看,虽然每年也保持着近1000多万吨的增长,但是,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浙江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9839万吨,远远落后于辽宁的11718万吨,山东的13817万吨,广东的21432万吨以及上海的24619万吨(图10).此外,2009年浙江省已完成海洋货物运输量3亿吨,占全国海洋货物运输量的19%,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其中远洋货物运输量782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3844.73亿吨,居全国第四.完成旅客运输量3125万人,占全国旅客运输量的将近30%,在各个沿海省市中居于首位.其中,宁波-舟山港已开辟港口集装箱航线213条,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作为衡量港口国际地位标志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数量已达111条,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

结论

浙江不仅拥有发展海洋经济独特的自然条件,还拥有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解决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后顾之忧.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浙江海洋经济起步明显落后于辽宁、山东,经济实力又落后于上海,虽然目前浙江海洋经济还处于优化与升级阶段,落后于上海、山东、广东,但是它的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4位,落后于广东、山东和上海,平均增长率高,产业规模急剧扩大.海洋产业格局呈现“三二一”格局,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仅落后于辽宁、山东、上海和海南.海洋捕捞量超过全国的五分之一;海洋矿业一枝独秀,远远高于其他省市;造船完工量2009年超过山东跃居全国第1位,修船完工量也居全国首位;国内旅游人数全国最多,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广东和上海.故对于浙江而言,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都存在优势,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此外,浙江的海洋交通运输业虽然目前发展尚比不上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但是随着浙江深水港口的不断完善以及远洋干线的不断拓展,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作者:徐谅慧、李加林、吴恋霜、袁麒翔、曹罗丹 单位: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金华市艾青中学)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