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戏剧昆曲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冲击。在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物质文明渗透,娱乐方式多元化,人类的生活观念和认知态度产生重大改变,这使得传统戏剧的生存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其中昆曲赖以生存的环境迅速萎缩,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其实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管理制度不健全,保护意识不强,保护经费缺乏,宣传力度缺乏。第一,非遗的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不仅需要相关工作部门的配合,还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目标及标准等,但目前整个工作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第二,政府缺乏重视,群众缺乏了解;责任主体执著于名利,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企业经营者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总之,政府、社会各群体缺乏保护非遗的意识。第三,昆曲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等书籍,需要先进的器材(如音像器材、数据库等),需要进行调查、考证、申报、管理等工作,在人力、物力方面耗资大、耗时长。因此非遗的保护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第四,昆曲宣传力度弱,缺乏新闻、互联网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尚未建立展示昆曲的广阔平台,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昆曲的冷淡与漠然。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广大民众对昆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缺少认同感。
保护与开发昆曲的对策及机制:
1.制订昆曲保护规划。对昆曲的保护,必须全盘考虑,确立目标和方针,制订远景规划,细化每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便有效地指导保护工作的开展。
2.制定相关政策,健全保护制度。一方面,随着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名列,各级政府愈加重视对昆曲的保护,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如苏州市颁布《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明确提出要坚持昆曲的原真性特色等。另一方面,政府将非遗的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建立定期通报、专家咨询、舆论监督机制,推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3.健全组织结构,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合理机制,监督政府角色。明确政府角色,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性,需要依靠相应的组织结构。一方面建立新机构或重新改革原机构,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能;另一方面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咨询机构,争取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此外,对于政府权限的模糊性,需要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的反馈和问责机制,将政府行为透明化、公开化,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政府的保护职能。
4.走产业化道路,塑造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昆曲内容制作旅游商品(如制作纪念邮册等),开展昆曲文化节,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来推进产业化道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并发扬光大,可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行使更大的社会责任。
5.争取资金、技术、社会的支持,培养社会民众对传统戏剧的认同感。努力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昆曲艺术的扶持力度,为昆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并力争使昆曲院团的基础设施、剧目的继承与发掘、表演艺术的传承、从业人员待遇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善。
6.培养出类拔萃的昆曲人才,挖掘传统戏剧,注入新的活力。第一,提高传承人的物质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鼓励师带徒传授技艺;不断强化大师级人物的培养,促成昆曲文化大师团队;对保护昆曲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给予奖励;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文化传承人,确保昆曲表演艺术薪火相传。第二,推动昆曲艺术走进校园,整合教育资源,充实昆曲的教育师资力量,广泛培养文化传承人。为使昆曲能长久地得到保护,代代相承,应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业务单位和各昆曲院所为龙头,广电、旅游、教育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整理出版昆曲艺术的研究成果,利用报刊、电台、网站等公共传媒形式向广大学生介绍宣传,在中小学校增设其教学内容,在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第三,借助现代社区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的有效功能,以便宣传昆曲的基本知识等内容。第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昆曲艺术家优秀剧目的声像资料。在昆曲的建设上,一方面对优秀传统剧目继承,另一方面加强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并不断丰富昆曲剧目。
7.增强参与性,扩大体验空间。将昆曲与现在的旅游活动相结合是发展昆曲的一种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由民众创造、使用和传承,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和活态文化,民间性决定了其强烈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保护昆曲需要对昆曲的内容进行创新,增加互动性。(本文作者:周娅、王君、黄星星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