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工作强化路径研究

2021-05-25 18623 宗教信仰论文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冷战结束以后,一些非法宗教组织和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以“民主”和“人权”为招牌,对我国实施宗教渗透战略。一些非法宗教组织和境外敌对势力把我国高校作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主要领域,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文化渗透。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宗教信仰问题,2011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统战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做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18号),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宗教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因此,高校必须把大学生宗教工作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谐校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有着积极的熏陶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主动开展宗教知识教育,让他们既要了解宗教的基本知识,又要了解党的宗教政策,逐步消除对宗教的神秘感,正确看待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排遣大学生的消极心理,让他们把内心的苦闷和烦躁慢慢地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积极健康的一面,避免到宗教世界里寻求精神慰藉和解脱,使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爱”的家园。

目前,宗教的社会基础、自然基础和心理基础依然存在,这就意味着宗教还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并存[2]。目前,高校缺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知识、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教育,很多大学生对宗教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只有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他们能够对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有正确的认识,掌握宗教的基本知识,熟悉党的宗教政策,才能使大学生对宗教活动有正确的鉴别能力,经受住各种宗教文化思潮的考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现状

第一,信教大学生总量不多,但逐年增加。目前,尽管高校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他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信教大学生数量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目前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大学生信教比例不太一样。大学生信教比例最高的高校大约在20%左右,最低的大约在3-4%之间[3]。信教大学生中以团员为主,也有一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

第二,信教大学生宗教知识欠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参加宗教活动的多数信教大学生出于好奇或从众心理,一般不带有政治目的。他们对宗教的教义、教规了解甚少,缺乏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宗教理论,参加宗教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信教大学生总体积极向上,消极倾向时有表露。信教大学生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在涉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问题上,大多数信教大学生能够拥护,但是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相比,在对待社会现象、人生态度上,他们一般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容易出现偏激;在事关国计民生等方面,他们一般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信教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

第一,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尽管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和平共处的原则下谋求发展,但因宗教和领土等问题而引起的局部冲突甚至战争不断发生。这些事件表明,宗教对世界各国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目前各大宗教派别都加大在全球宣传的力度,不断扩大其在全球的群众基础,而大学生是拥有知识的青年一代,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只要争取到他们就能在未来有一席立足之地,所以,大学生群体就成为宗教争取的主要对象。

第二,学校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高校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和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面,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冲击较大。尽管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教学内容陈旧、方法简单,注重理论灌输,工作中存在着针对性、实效性差等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的需求,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选择信仰上出现困惑和迷茫。

第三、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生不仅丧失了天之骄子的地位,而且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常常使他们感到内心苦闷和烦躁,加上社会生活中一些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使大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心里失衡转而向宗教寻求慰藉。而宗教本身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它可以使人们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不幸和烦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便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宗教工作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如何既能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能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定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

第一,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加强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在对待大学生信教问题上,我们既不能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任何人不得干涉。因此,我们要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帮助他们划清宗教与科学、宗教与迷信的界限,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在正确认识宗教性质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待大学生信教者,既要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他们不信教,伤害他们的宗教感情,又要通过深入细致地思想工作,排遣他们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引导和帮助信教大学生实现爱教与爱国相统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

第二,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证明,科学知识是认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金钥匙,科学精神是人们向迷信和伪科学发起挑战的原动力。大学生虽然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但他们普遍局限于某一领域和学科的专业知识,知识不够丰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大量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奥秘的新科技知识。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普宣传,让他们全面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大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鼓励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区分唯物和唯心、科学和迷信以及宗教之间的不同,学会用唯物和辩证的方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分析解决和处理不同类型的矛盾。

第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喜欢自我设计、标新立异,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又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抗挫折的能力不强。在我国高校扩招以后,他们不再是天之骄子,反而面对的是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恐惧,在这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因此,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断排遣心理压力,不断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四,依法管理大学生宗教事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对于大学生信教者,我们应该尊重和团结他们,不能人为地造成信教大学生与不信教大学生和学校之间的隔阂。引导他们到合法的宗教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用宗教道德去规范日常交往,努力使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5]。同时,要加大抵御和防范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校园传教工作的力度。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宗教工作宗旨,制止和打击校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明确要求大学生、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不得在校园内传教,不得在校园内成立各种宗教组织和团体,不得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对于少数违背法律规定、参与邪教的行为个人,要坚决制止,并依法从严处理。(本文作者:王永明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统战部/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