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宅大院柱础的艺术特点

2021-05-25 15350 建筑艺术论文

本文作者:洪霞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

晋中大院柱础题材既体现出晋中的民俗观念,又传达出晋中特有的官、儒、商文化。大的题材种类有动物、植物、器物、吉祥文字和几何图案等。动物题材的运用最为频繁,如人们崇敬的龙,龙纹与卷草、拐子纹、云纹结合形成的草龙、拐子龙(图1)、云龙纹样等。象征“福”的蝙蝠,顽皮可爱的狮子,寓指福气和官禄的鹿,封侯加官的猴等,均作为主要纹样居于柱础的重要部位。其次为植物(图2),如表达文人雅致的梅、兰、竹、菊,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荷,象征多子多孙的石榴,强调幸福绵绵、富贵万代之意的卷草等,或写实或写意,所处位置不似动物题材固定,有的作为主体纹样居于中部,有的则作为辅助纹样居于边部。寓意“锦绣前程”的锦,表达主人雅兴的琴、棋、书、画及流传于民间的佛家八宝、道家八宝和杂八宝是器物的主要题材。吉祥文字均作为主体纹样,居于柱础结构中部,以喜字和寿字居多。几何纹样则作为构图的边框或底纹,主要有如意纹、乳丁纹、回纹,盘长等,这些纹样经过图案化处理后已然变成了吉祥符号,在柱础上反复出现,常常首尾相连,循环往复,取生生不息之意。

晋中大院柱础纹样也是构成柱础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成形式来看,以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单独纹样为主,形态完整,结构严谨。单独纹样:以一个或一组图案单独装饰到柱础上,外轮廓相对自由,不受边框限制,这种纹样多以高浮雕的形式出现。适合纹样:图案在固定的形状范围内构图,外形完整,内部结构需与外形巧妙结合,不能突破或被外形分割。一般作为主体装饰运用于柱础上。二方连续:以一个或一组图案为基础,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有规律反复排列,常用作柱础边饰或底纹,如:回纹、如意纹,也有作为主要纹样雕于鼓形柱础鼓肚之上。

晋中大院柱础础面雕刻几乎包括了宋《营造法式》记载中所有传统石雕技法。晋中明代晚期、清代早期宅院的柱础一般不加任何装饰,仅利用造型对比,凹凸起伏表现其艺术效果,雕刻风格粗犷、简单朴素。清代宅院重要位置柱础更注重细节和情节的表现,刀法细腻,图案精美,层次丰富,虚实相间,透视感强。一般位置柱础常以边饰装饰,中间留堂心,堂心或雕饰或留白(图3),边饰的运用突出了柱础整体艺术形象。

晋中大院柱础的艺术特点

晋中大院柱础的创作十分自由,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形制自由。明清时期民居中柱础的形制未做限定,因此民间在柱础形制创作过程中灵活发挥,凡具有优美形态的均可以作为柱础的造型。瓶、灯笼、瓜、鼓、包袱、炕几等都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之物,民间艺人通过夸大、缩小、组合、变形等手法对这些形态进行艺术加工作为柱础式样,使晋中大院柱础形制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体现了民间艺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其二,结构调整自由。柱础虽体量不大,但结构变化丰富,其结构常依据造型、寓意等的要求进行调整。其三,纹样组合自由。根据柱础基面客观情况及寓意要求,主次纹样灵活分配在相应位置,凸凹有致,错落有序,各得其所。

鼓形柱础在晋中大院的普遍使用并非偶然,鼓是晋中民间最常见的乐器之一,形态优美,品种繁多。人们常用鼓来庆祝各种活动,鼓声让人欢乐、兴奋,且鼓能避邪,因此,鼓代表力量,代表威风。以鼓为“美”,以鼓为“威”,晋商将鼓之威、鼓之美以鼓之形运用到宅院中,透漏出宅之美、宅之威。包袱是晋中民间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家家户户都有包袱,其数量之多,使用之广泛,无从统计。“袱”与“福”谐音,取“包福”之意。瓜,象征丰收,有子孙万代之意。“瓶”与“平”谐音,取其平平安安之意。柱础造型结合各类四季花草、祥禽吉兽,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八仙八宝等纹饰,利用寓意、联想、比拟、谐音、指物会意等艺术表现手法,寄寓着晋中儒商美好的愿望、期待的理想及心灵的幻想。

晋中大院宅院无数,每座宅院由于建筑等级、功能和居住主人的差异,柱础的装饰风格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地位、艺术修养及审美追求。王家大院高家崖敦厚宅和凝瑞居分别是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两兄弟的宅院,两座宅院建于同一历史时期,柱础整体装饰风格基本一致,均反映出清中叶后建筑装饰总体艺术特征。但由于居住主人不同,两座宅院从柱础形制、装饰题材、雕刻技法均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格调,表现出柱础装饰风格的个性化。就柱础整体布局和建筑的关系而言,敦厚宅柱础与建筑之间配合更为贴切,布局更为紧凑,形象更为生动,雕饰更为细腻。从装饰题材分析,除部分流行纹样相同外,两院题材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凝瑞居柱础装饰内容偏于世俗,是对现实生活的更高期望,侧重于物质性;敦厚宅柱础雕饰内容则重于向往虚空,表示一种面向高处的追求和渴望,侧重于精神性。两组宅院柱础装饰共同演绎了天上人间的和谐配置,折射出居住主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理想。

晋中大院柱础的文化内涵

柱础是建筑的功能构件之一,则必然与建筑本身关系密切,其造形、雕饰均服从于建筑的风格形式,且深受建筑文化的影响。另外民居中的柱础装饰又是民俗观念在建筑中的物化表达。因此柱础是传统建筑标志等级语义和表征习俗语义的重要载体。

晋中大院都是封建社会晚期的豪门大户,其房屋形体和空间布局都均折射出“家国同构”的礼制规范与宗法伦理特点。柱础作为建筑礼制约束下的构件之一,其布局规律呈现出与建筑布局的一致与协调。柱础造型丰富、雕饰讲究、层次复杂、石料上乘者均居于重要院落或重要位置。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其一,不同等级宅院——官宅比普通宅院柱础型制丰富,雕饰讲究;其二,同一宅院中,主院比偏院柱础讲究;其三,同一院落中,正房比厢房柱础讲究。柱础布局严格遵循古建筑对称同型组合原则,处于中轴线对称部位之柱础造型均相同,但雕饰图案则于同类题材中求变化。晋中大院柱础在布局上严格遵循以上布局规律,并采用对比等艺术手法来完成,表达出对礼制思想的妥协与遵从。

柱础形制与雕饰内容均脱胎于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某一群体的共同观念,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长期稳定地存在,即民俗。晋中大院建于清代,地处晋中,因此柱础装饰是当时晋中地区民俗文化的缩影。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对平安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祈盼、对仕途的向往、对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追求。

上述所有美好愿望和追求以柱础为媒介,以柱础造型和吉祥纹样为形式,通过象征、谐音、寓意、比拟、组配、文字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直观形象地表露出晋中人纳吉迎祥的文化信息。因此,晋中大院柱础以宝瓶、南瓜、灯笼、鼓、等为形制,以猴、鹿、龙、狮、蝙蝠、祥云、寿、梅兰竹菊组成的花中四君子、代表文人风雅情趣的四艺图及具有高风亮节品质的松竹梅等进行雕饰均是祈求满足各种美好愿望的物化表达。正所谓:凡纹路必具思路,是图像皆有意象。晋中大院柱础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今天,由于建筑材料的局限性,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已趋向消亡,基于木构架建筑的柱础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不管是晋中大院还是柱础本身,却不会因此而失色。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于研究、继承历史遗留的传统艺术与技术都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