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区交往空间设计改造

2021-05-25 6862 建筑空间论文

本文作者:左芸、王依涵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氛围,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互动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然而,大学生的交往虽然广泛,但仍以同龄人为主,部分学生缺少交往技能、交往机会和环境。因此,我们要针对上述大学生的交往特点对交往空间的重塑提出合理的改造措施。

这种80年代末城镇老社区的形式和格局对于很多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曾经或者现在仍生活在这样的老社区中。虽然很多家庭如今搬入了新社区,但是对于老社区的感情并没有消失,那一个个被称为“天井”的庭院,一排排门前的“自行车库”……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存在。案例设计中,保留天井、车库这些集体记忆,以老社区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进行交往空间的重塑成为设计的重点。(图1)

以案例为背景,从老社区和大学生租房需求这两方面分析从而探究交往空间的重塑对老社区改造的影响并得出结论。首先从车库、天井角度分析老社区现存的主要问题是:车库:变成了废弃自行车之地;功能改变为杂物间;车库遭弃用。天井:基本只为一楼住户欣赏利用;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影响小区环境和美观。除上述主要问题外,还存在与改造相关的其他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80年代末的老社区底层多住人,其室内房间较为阴暗潮湿。底层的门窗洞口的位置使室内、外形成视觉污染,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老社区的建筑多为砖混结构,不利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然后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大学毕业生的租房需求分析:物质方面:居住条件要优于普通的宿舍;居住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保证。精神方面:有看书充电的文化场所;有方便健身的场所;有多与自然环境接触的场所。(图2)

在1977年,美国学者纽曼根据居住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空间领域性将街道到住宅的居住空间划分为四个递进层次。本文对案例改造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私密空间:该空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封闭性、领域感极强,不易被他人侵犯。半私密空间:为私密空间渗入到半公共空间的部分,属于一套居室的各个住户或者同一单元楼内的住户所共有。这类空间主要存在于室内公共服务区域。半公共空间:存在于天井、车库等院落空间,作为室内向室外的延伸部分,属于同一幢居民楼的住户所共有。公共空间:为单元与单元、楼与楼之间的邻里关系的交往提供场所,为小区住户所共有。边界空间:这里的边界空间主要包括社区入口、庭院边界、单元入口这三级,它将各个交往空间连接起来,也是人们乐于驻足活动的地方。庭院空间:本文案例所设计的庭院空间依据其空间尺度和建筑的依托关系可分为单元楼前作为入口系统的宅前庭院、贯穿各单元间的宅间庭院和为前后楼之间居民共享的中心庭院三级。室内服务空间:大学生保障公寓要能为大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服务场所,以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图3)

科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著的《透明性》一书将透明的定义为“物理的”和“现象的”两类,前者指的是由玻璃等材料形成的透明,后者是该文的重点——“不同层次的空间被同时感知……不同位置的透明图形具有相同的空间意义。”透明性作为建筑的一个特征,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把“透明性”处理重点表现在底层中每个连接天井的房间通过空间构架及虚实处理,作为既不属于室内也不属于室外的过渡空间,让人通过空间的变化感知不同的环境氛围。在功能上定位为服务空间,也许是一个茶吧、一个休闲区等,是交往空间塑造的重要设计部分。这种“透明性”交往空间在设计的其他几处也都得以体现和应用。(图4)

根据前文所述对交往空间的反馈提出以下几点改造策略:底层——改造为公共服务区,作为室内主要交往空间。主要满足于单元楼内的住户的日常需求,提供适当的健身、餐饮休闲、看书等一些公共交往场所。二层及以上——改造为套间式的居住模式。并且每套居室都有一个客厅,作为居室内部住户的公共交往空间。(图5~6)把天井和车库作为整体进行院落空间的营造,车库作为天井的延伸并且联系前后建筑。人们对于院落空间的需求体现在户外活动、空间的归属感、邻里交往的需求这三个方面,提出以下改造策略:提高空间的使用率;明确空间领域;提供自主选择交流的场所;提高可识别性。把单元的主入口改为从天井进入,体现以下设计要点:增强归属感和领域感。当住户通过天井进入室内时,就已经能感受到亲切的氛围,而陌生人到此有侵入他人领域的感觉。进入室内要先与自然接触。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在公开演讲中多次表达对入口系统设计的重视,他认为人进入到住宅首先要与自然接触,接受自然的洗礼。因此穿过庭院空间进入室内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式的继承,另一方面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出发,在与自然接触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说,“迄今为止,我一直通过建筑注视着这个社会与时代。”通过本文对老社区改造的探究,对自身而言也是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并为我们今后老社区的改造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即基于它的场所文脉提出改造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策略。同时,作者认为把住宅底层作为公共服务区,天井入口等改造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可以应用到其他类似社区中,以解决交往空间的不足、社区安全等实际问题,以此提供借鉴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