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与人文教育关联分析
本文作者:邵瑜 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社科部
《内经》所推崇的“上工”“良医”不仅是知识渊博、技术全面的医者,而且是睿智的哲人、恬淡的圣贤、慈悲的长者。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加全面系统地描绘了学医者的理想人格和修养途径。后世许多医家都强调学医要先“立品”,即先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培养优良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中医教育不仅是“专才”的教育,而且是“通才”的教育。在中医教育过程中,老师不仅注重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里既包含着经史子集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典籍、论著,也着力于博极医源,而倡导“涉猎群书”“搜罗百氏”的广闻博识,涉及各类知识。华佗“兼通数经”。孙思邈认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除熟读这些医学专著外,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妙解阴阳、符录,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更应广泛“涉猎群书”,因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陶弘景“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完备的知识结构使学医者具有广博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触类旁通。
中医教育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中医教育中,专家、学者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角度提出了医学人才应当具备的条件。他们认为,学医者不仅要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超的智能和良好的素质。
首先,中医教育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强调必须全面完整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避免片面性。
其次,学医者要有高超的智能。注重智能培养是中医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中医教育中,老师绝不让学生刻板地学习既有的医学知识,而是教学生努力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智慧和能力,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现象。这种能力包括:“由此及彼的类推能力、由表知里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严谨缜密的推理能力、守经达权的应变能力、深明阴阳变化之道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发达的直觉和体悟”。
再次,中医教育注重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医学坚持“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身心一元论。所以,在中医教育中,老师既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强调心理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我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把中医的人才观同全面发展的教育统一起来,着眼于中医人才的整体规格和中医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规格”。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阐明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中医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把人文素质教育有机渗透到中医专业教育中。
综上所述,中医是“医道”与“人道”的融合,在中医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中医教育的本质要求,这为当代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