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美感教育功用研讨
本文作者:张密青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周家庄中学
在学习李密《陈情表》时,充分抓住李密和祖母的深情,反复体会吟咏,并放了一首感伤的音乐,很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深被李密的真情所感动,有的流出了眼泪,真正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和效果。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就要通过一些形式,最好是反复诵读,而不拘于一种形式,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朗读,还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只要有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就可以采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有人过分地夸大语文教育教学的美育功能,急功近利,总是想通过上一节语文课,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能够很快地收到美育的效果。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美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通过对学生心理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滋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审美心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美育的渗透,就要持之以恒。所以,语文课要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自然,由自然走向大宇宙……所以,在学好课内课文的同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在学生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了《红楼梦》;在学生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我引导他们阅读了《水浒传》;在学习了《雷雨》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了曹禺的《日出》;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之后,我引导他们阅读了《沈从文传》……学生经过这样一个长期的阅读,不仅培养了阅读的习惯,积累了一些文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审美品味提高了,他们的欣赏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作能力提高了。并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他们得到了感情的熏陶和审美体验,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是美育的效果。
美育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充分自由,这体现在主体对美育的接受是自愿的,同时在接受的时候也会体现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说文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都是每个个体在接受的时候,根据自己已有的水平,结合已有的背景,对文学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接受。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因此,美育可以随时进行。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美育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局限于某一文本、某一形式。因此,在任何形式的语文教育教学中都可以渗透美育教学。比如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仅仅把课文的讲解作为首要任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引进了其它艺术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比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过后,我都会组织学生去观看,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感染下,达到感情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在高一的下半年,我在看到学生们学习动力不足,没有目标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观看了《阿甘正传》,很多学生被阿甘的奔跑精神所感染,深深地被阿甘的精神所震撼,特别是他那一直不停的奔跑,在每个学生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激发了学生为了理想奋斗的激情。另外,在学习现代诗歌的单元,我给学生们找了很多名家朗诵的诗歌,让他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感受名家朗诵的风采,使他们受到了情绪的感染。
总之,语文教育教学就要利用好美育这一阵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广泛涉猎中文以外的各种学科,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宇宙的认识,从而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中学教师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和创新,让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像水滴石穿般浸润学生那颗美好的心灵,慢慢地影响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使他们的人性得到提升,从而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全面的人。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