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本文作者:张梦罗 单位: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报刊社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胡耀邦在1982年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其中第一、二、四项都属于“德育”,而“有文化”则属于“智育”。由于这是在“思想建设决定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谈的,所以没有提到“体育”,最后强调了“劳动者”。两种提法都没有提及“美育”。
“美育”在国家正式文件和重要的国家会议几乎都没有涉及到,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美育”被认为不宜与德、智、体“三育”同等并列,主要理由是“美育”的基本内容已被“三育”所涵盖。例如,大量关于美的观点、信念、情趣、爱好,都是从属于德育范畴的。一切关于感受、理解、欣赏、创造美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则又属于智育的范畴。一切人体美的理论,总是服从于人体正常而健康的发展的。所以,美育没有必要强自跻身于“三育”之列而与其平分秋色。虽然仍然肯定它是“全面发展”的内容,但只要它充分发挥了促进德、智、体发展的作用也就可以了。上述看法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各育间既密切联系,互相渗透,又各自独立,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美育和德育之关系而言,虽然二者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属于人文教育,但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德育是规范性教育,它可以使青少年形成一种道德的自觉;美育则是一种熏陶、感发,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德育主要作用于思想和理智的层面,即“良知”(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而具有的理性和道德),而美育则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即所谓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对于人的精神这一层面,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有时是无能为力的。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它建立并维护一套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而美育则使人的情感具有一种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和人的感性生命沟通,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若人人都能如此,社会秩序自然会趋于正常。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仅仅讲道理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施加更深层面的影响即精神上的熏陶,而这属于美育的领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也类似。人们认识世界,一个是科学的途径,用统计数据、科学论证即借助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另一个是艺术的途径即借助形象思维,它能拨动人的心弦。各育之间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并未抹杀它们各自的独立性。“替代”实为极大的误解。
过去一个时期,对美育概念有种种不同的理解。“美育即艺术教育”这一理解过于狭窄,因为美育还有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教育;“美育即情感教育”这一种理解缺乏特殊性,因为情感教育并非美育所专有,德育也有道德情感;“美育即美的教育”这一定义属同义反复。有人认为“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一定义较为准确,因为它是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种教育。所谓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人们进行审美的教育,它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两个基本特征。进一步说,美育就是运用自然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之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和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
长期以来,美育的基本任务被限于对学生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美育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培养美的情操、发展美的品格。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美育由于其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学生易于接受,且影响深远,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这决定了它必定在素质教育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第一,加强美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美育恰恰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科学界公认,新发现往往不是靠逻辑的推论,而是靠直觉和想象力。逻辑功能同人脑左半球相联系,而直观想象力则同大脑右半球相联系。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自然界本身既是有规律性的,又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科学家就是这样“由美到真”的。很多科学家都曾谈到美感对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理论的重要作用,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科学家甚至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达•芬奇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杰出的画家。哥白尼、刻卜勒、牛顿、卢瑟福和爱因斯坦等人,其科学成就都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观。需要说明的是,狭隘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仅指画一幅好画或奏一首名曲,与“培养创新人才”有天壤之别。
第二,美育能培养人宽阔、平和的胸襟。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年轻时大多遍游名山大川。其“壮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丰富阅历,更主要的是拓宽胸襟。没有宽阔的胸襟是很难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古人所强调的“诗教”和“乐教”即今之美育。
第三,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人的行动是受一定情感支配的,情感对人生实践意义重大,而情感的开发和升华只有通过美育,美育这一“自由的形态”和“寓教于乐”的形式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一个人仅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论断为美育界所认同。
第四,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超过了使用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比如,某人在服装商店转了一圈儿什么也没买,并非是由于那里无物可买,由于无可心之物,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审美问题。于是,改进商品设计、增加商品的文化意蕴、提高商品的审美情趣和格调,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质量好不等于销路畅通。我国很多产品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设计上不去。生产、流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政府官员的文化素养和美学修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