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吸虫脑病诊断方式
本文作者:高雅丽、蔡金华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
肺吸虫病在我国并不少见,患者生食或生饮含有肺吸虫囊蚴的淡水虾蟹或污染的溪水后,囊蚴进入人体肠道内经消化液作用脱囊成为童虫,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沿腹壁上行,并穿过膈肌进入胸膜腔,再经胸膜穿入肺内,最终发育为成虫。肺吸虫除在肺部寄生外,还可经纵隔向上沿颈部疏松组织游走到颅内,从而引起肺吸虫脑病[2,3]。根据肺吸虫的移行途径,肺吸虫脑病多有肺部或胸膜病变,然而本组病例分析发现,大部分肺吸虫脑病并无肺内及胸膜病变的征象,这可能与肺吸虫发病的地域特点以及肺吸虫种属有关[4]。迄今发现至少有9种肺吸虫可以引起人类感染,在中国以卫氏和斯氏肺吸虫最为常见,其中西南地区多为斯氏肺吸虫,与卫氏肺吸虫不同的是,斯氏肺吸虫不能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当童虫进入肺或胸膜腔后,不易在此停留,而是继续游走,因此肺内和胸膜病变常常较轻,甚至不受累。由于儿童颈部相对较短,加之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颈部软组织相对疏松,肺吸虫极易进入颅内引起脑内感染,这也是儿童肺吸虫脑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5]。
病灶区出血被认为是肺吸虫脑病的MRI特征之一[6],其病理基础可能是肺吸虫在脑组织内穿行时的机械性损伤以及虫体代谢所释放的毒性物质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文献关于肺吸虫脑病出血概率的报道不尽一致[6~8],本研究中18例(78%)有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出血,出血比例较高,这可能与本组病例均为14岁以下的儿童有关,由于儿童血管壁较薄,组织较为脆弱,当肺吸虫在脑内穿行时更易造成机械性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高。此外,本组病例均来自西南地区,斯氏肺吸虫喜好游走的习性增加了血管损伤的机会,这可能也是导致病变区易于出血的因素之一。肺吸虫脑病的另一MRI特点是病变周围广泛水肿,水肿范围与病灶本身大小往往不成比例[9],而且形态不规则,占位效应也较明显,其病理基础可能是虫体分泌的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剧烈的过敏反应,导致局部脑组织血管通透性增高,本组所有病灶水肿区ADC值增高,也证实了病变区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本组病例中16例增强检查发现单个或多发聚集的环形强化,另7例未见明显环形强化,而是表现为斑片状、结节状或条状强化,这些病灶之所以出现不同的强化特点,可能与所处的病期有关。病理上肺吸虫病分为三期:浸润期、囊肿期、瘢痕期。肺吸虫代谢物所产生的毒性作用以及对脑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形成了血管炎性反应,之后随着病程的进展,炎性反应区出现组织坏死而发生囊性改变,直到虫体死去,脑内囊肿逐渐缩小并发生纤维性萎缩或钙化。囊性病灶在增强检查中多呈环形强化,另一部分病灶在增强检查中表现为结节状及斑片状强化,提示血管炎性反应或肉芽组织形成。
鉴于出血是肺吸虫脑病的主要MRI特征之一,当MR检查发现脑内出血性病灶时,在排除外伤因素的前提下,应高度怀疑肺吸虫脑病的可能性。儿童脑内出血还可发生在肿瘤、血管畸形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病变,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肿瘤的瘤体以及畸形的血管,结合不成比例的大范围水肿以及多环形强化等特点不难鉴别。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发生于颞叶,而且缺乏环形强化等征象。另一类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结核或真菌感染,这些病变在脑部也可形成环形或多环形病灶,但水肿往往不如肺吸虫脑病明显,而且出血极为少见。
总之,儿童肺吸虫脑病的MRI特征包括出血、大范围水肿以及多环形强化,当发现上述征象时,应首先考虑到肺吸虫脑病的可能,必要时应追问病史并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