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美育革新探析
本文作者:吴静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大力加强大学美育工作。笔者认为,破解独立学院美育“功利”困局,在美育教学中必须直面独立学院的现实功利性,充分发挥美育“砺志、明理、冶性”的作用,因势利导,因人制宜,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摆脱功利观念,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追求。
要按照服务生活服务专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美育的课程设置。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规定,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应开设大学美育课。但由于受功利办学模式的影响,不少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日益实利化、短期化、市场化,大学美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开设时间普遍偏晚,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二是一般被列为任意选修课或考查课,个别的甚至根本不列入开课计划,引不起足够重视。三是课程设置缺乏配套的实践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形成“两张皮”。根据大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过程以及美育“合目的性”的原则,美育课应着眼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需要,努力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和专业学习服务。基于此,笔者认为,大学美育课程应当由美学理论、艺术鉴赏和美育实践等课程组成。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把大学美育课设置为独立学院全校性的通识通选必修课或限制选修课,切实提高美育课程的地位。在大学一年级各专业普遍开设大学美育课程,重点通过辨析生活与美的关系等问题,纠正学生的审美偏差,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之后,在大学二年级所有文科类专业开设艺术鉴赏课,重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打牢基础。在此基础上,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美育实践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艺术实践课程,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提升专业水平,深化艺术修养,为毕业后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要按照“理论够用、能力够强”的原则,创编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美育教材。2002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6年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教材建设和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推动了大学美育的快速发展,各种大学美育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除了经典的高教版《大学美育》(仇春霖主编)、北大版《美学原理》(杨辛、甘霖主编)外,还涌现出了复旦版《新编大学美育》(蒋国忠主编)、高教版《美育教程》(张法主编)、高教版《大学美学》(王一川主编)和复旦版《新编美学教程》(王一川主编)等一批优秀大学美育教材。这些教材虽然体系更为完备,思路更加新颖,但面对独立学院学生实际,还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一是教材理论艰深难懂,脱离“三本”学生实际。这些教材编者大多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教材中引述西方文艺理论的概念和术语也比较多,而这些概念和术语本身又是一个庞大抽象的体系,受教材体例的限制又不可能完全讲清楚其来龙去脉,因此比较深奥晦涩。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功底有限,理解消化这些概念和术语往往力不从心。二是教材内容狭窄陈旧,吸引不了学生兴趣。有的教材谈音乐就是高雅音乐,讲绘画就是古典绘画,援引的的例子局限于专业领域,或明显带有编者生活经历的影子,与独立学院“90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二者缺乏共鸣,学生兴趣不高。三是教材内容体系单一僵化,不够实用。现行教材内容体系一般是根据美学的知识结构区分为美学概念、中西方美学史、美的本质和形态、美的类型、审美体验等几大模块,这种区分就美学这门学科来讲无疑是比较科学完善的,但这种大而全的分类方式,与大学美育的功能定位并不能完全贴合,明显不够实用。独立学院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够用、能力够强,所以独立学院美育教材的编写应把握实用有趣的原则,力求通过普及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达到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目标,完全不必纠结于美学专业那些抽象深奥和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与其在一本教材中把复杂的美学史和美学概念、观点统统灌输给学生,不如选择那些贴近学生情感和生活的现象、事例,精要讲解与之紧密相联的美学知识要点,使学生一看就感兴趣,一学就能理解,并能在现实生活中举一反三、熟练运用。通过这种学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不断进行审美体验,修正审美偏差,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要按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不断摸索创新美育教学模式。独立学院虽然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但独立学院美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目标极不相称。一方面,独立学院的美育课程依然秉承普通高校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美学理论、艺术技巧的传授和训练,把本应通过审美实践来获取独特审美体验的教学过程简化成了老师满堂灌,忽视独立学院学生独特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特点,挫伤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美育课程仍然像高中一样采取标准化的纸笔考核模式,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过关,而关上书本、离开课堂,这些知识却用处不大,无法满足独立学院学生审美需求,学生也难以理解开设美育课程的意义所在。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在跨越式发展背景下进行的新尝试、新选择,在教学模式上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大胆的新尝试。要重视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情感特点,坚决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审美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审美活动,获取个人审美体验,而后开展审美体验交流,通过分享与讨论,不断提升审美认识层次。开展体验式教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科学设置审美情境。在设置审美情境时,应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通俗到古典地合理设置,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如在音乐鉴赏中,针对学生普遍觉得民族音乐“土”和“难听”的问题,先组织欣赏学生喜欢的周杰伦《东风破》、《发如雪》、《青花瓷》等“中国风”歌曲,而后引导学生从歌词意境、旋律结构、演唱技巧等方面分析周杰伦的这些歌曲融入了哪些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再选放我国著名民族音乐艺术家的一些经典曲目,引导学生与周杰伦的歌曲作横向对比分析,让之感受经典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平等进行审美交流。教师要善于在审美情境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倾听学生的体验感受,尊重学生的分析判断,通过鼓励带动讨论,通过引导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结论是自己审美体验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审美实践的积极性。如针对少数学生烫爆炸头、着低胸和露背装、满口脏话的问题,可以设置一个校园行为对比展示情境,让学生讨论哪些言行举止符合学生身份,大学生的服饰美、形体美和语言美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加以提示引导,最终使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致的结论(流行的未必就是美的,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特定身份并能够展示内在修养和气质),从而使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要求规范言行举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依托情景开展考评。独立学院的学生本就是传统标准化考试的失败者,为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美育课程应该弃用标准化的纸笔考试模式,代之以情景化的评价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学生在特定或不同审美情境中的审美表现,对其审美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设置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导游,利用所学的美学知识向游客介绍景点;或模拟艺术品拍卖现场,让学生扮演专家,分析介绍不同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或预设面试现场,让学生充当应试者,从中体会如何着装如何应答,等等。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