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及对策
本文作者:王道波、周晓果 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km2。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经济区,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生态经济区。
北部湾经济区海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广西北部湾地区将继续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海工业项目,年均投资近1000亿元。
1北部湾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该区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北侧,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按全国地形分类,该区域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水土流失严重,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这样的地形、气候特征在这样一个大发展的背景下,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强烈干预,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部湾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显得异常严峻。
1.1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
北部湾地区2008年末人均耕地面积0.084hm2,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2hm2)。根据广西农用地分等定级统计,北部湾地区低等级别(质量差)耕地面积占32.22%;中等级别(中等质量)耕地面积为占49.94%;高等级别(高质量)耕地面积为占17.84%。由此可见,该区域耕地质量以中、低质量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82.16%,高质量的耕地所占比重较低,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1]。此外,北部湾地区土壤污染和生态退化现象严重,如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使广西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
1.2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源增多,污染量加大
1.2.l乡镇企业污染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环境增加了压力,造纸、烟花生产、水泥生产、制糖业等该地区传统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土壤、大气和水。经过当地政府的整改有所好转,但仍有一些不法企业仍然私下生产。
1.2.2有机物质污染
县乡一级生猪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悬浮物和含氮有机物分解使水质变黑、变臭,致使蚊蝇孪生,危害人们健康。水中BOD、COD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水生生物。北部湾地区农户习惯放养家禽,山区农户还放养猪、羊、牛,牲畜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乱放,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生物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滋生,影响水产养殖业发展。
1.2.3农用化学物质污染
(1)化肥。北部湾地区施用化肥量年增加量约7%,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每年只有2.3%[2]。增肥对于增产率逐步降低,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团粒结构破坏、土壤有机质降低,地力下降[3]。据调查北部湾地区农村小水塘的富营养化,化肥和有机肥的贡献率达到10%~19%,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超标率达到10%~20%[2]。
(2)地膜。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腐烂分解,成残片状年复一年地积累在土壤里老化变硬,给耕作带来不便、破坏耕作层土壤结构,使土壤孔隙减少、降低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影响了水分和矿质元素在土壤中的运输,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力受到抑制,同时也阻碍了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正常生长。
(3)农药。该地区由于缺乏施用知识和技术,使用量加大,导致农业害和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降低了农药使用效果,使农药用量再增加,不仅污染了农作物,还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终危害人类。农药能对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造成危害。农作物吸入农产品体内降低其品质。土壤中的农药被灌溉雨水冲刷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2]。
1.3作物空间布局不合理
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农产品出现阶段、结构性供大于求,专业化、商品化水平低,品种结构不合理,专用品种少。同时,广西大力推广桉树、甘蔗、木薯、桑树共4种农作物,导致这些农作物所在比例很高。这些经济作物生长能力强,吸收养分和水分迅速,施肥灌溉不及时,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质量的下降;施肥灌溉不合理又容易引起污染。
1.4水资源短缺,干旱加剧
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常大旱。从以往的秋冬连旱,到现在的秋冬春连旱,甚至部分地区出现秋冬春夏连旱。北部湾地区地处广西南部,旱情虽然没有广西西北部明显和极端,但干旱少雨的局面每年都多次出现。广西北部湾地区水资源短缺、干旱加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旱持续时间长,个别县份的重旱持续天数超过70d;二是干旱影响范围广,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全部受旱;三是灾害影响重,干旱导致甘蔗和水稻明显减产,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库蓄水不足对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长影响较大。
2北部湾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自然原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丘陵地带,自然植被茂盛,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气候条件看,该地区受季风和台风影响明显,降水时空差异大;从地形看,该地区地处山、江、海、陆交汇处,导致本区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非均衡性运动明显,抗干扰能力较弱。众多的不利因素,导致该地区极易收到外部其他环境因素的危害和影响[4]。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地力衰退,农田受损毁
广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81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1%。全区“十一五”期间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4024项,生产建设项目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34亿元,防止水土流失面积19万hm2,拦挡弃渣36万t,有效的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但北部湾地区的水土流失态势仍然很严峻,水土流失时常发生[5]。
2.1.2洪涝和干旱并存
在此期间,几乎每年均发生春旱和秋旱危害,甚至出现“秋-冬-春”连旱的极端情况。同时,北部湾区常受到台风、暴雨、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北海市,平均每10年就会受到6次10级以上的台风影响。仅2011年国庆期间,台风使该区域250万左右人员直接受灾。
2.1.3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广西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导致全区许多地区发生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了解,截至2010年7月15日,全区2010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034起,其中滑坡536起、崩塌428起、泥石流17起、塌陷38起、地裂缝9起、地面沉降6起,共造成80人死亡、35人受伤。南宁市区东部、横县东部都属于碎屑岩预防区,汛期应当重点预防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南宁市的马山县北部属于碳酸盐岩预防区,在汛期也应当重点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2经济原因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的环境保护设施、环境治理和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国家的环保投入和政策制定都是以城市为重心的,大量资金和优惠政策被用在城市的环境保护上,农业环保成了资金和法规政策供给的盲区。当前,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现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管不了的现象。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严重滞后于城市,与大城市建设蒸蒸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日益衰败落后,城市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日趋完善,而农村基本上是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居住地附近,直接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此外,县乡环保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不能履行应有的职责,明知道一些企业污染严重,却视而不见,或者把一些污染企业当成罚款创收的对象,这样就使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流于形式[6]。
2.3社会原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欠发达,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环保意识薄弱。他们对农业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保护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防治办法等了解较少,没有形成城市环保和工业污染防治的有效机制,只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特征,而政府在这方面又缺乏有力的措施[7]。
3对策建议
3.1全面实施绿色工程,加速林业尤其是水源林和防护林的建设
首先是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严禁毁林开垦,坡度超过25°的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其次是对该区域的大明山、十万大山、西大明山、六万山等水源林区与沿海的防护林要加强保护和建设;对现有林区要加强抚育管理和改造,严禁乱砍滥伐;有计划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恢复和创建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改善气候,涵蓄水源,减少洪涝和旱灾以及风灾危害[8]。
3.2加强科教兴农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复杂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应优先研究农业环境保护利用急需解决的重大综合性问题和应用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并进行大规模成果示范推广。做到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有机结合,大尺度宏观研究与局部微观研究紧密配合[9]。实现持续高效发展目标,急需全民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接受可持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理念。需要建立生态环境的全民教育体系与参与体系,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生活消费模式和科学的管理体系[10]。生态环境教育要围绕干部教育、公民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通过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如电视、广播、网络等不同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知识,倡导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1]。
3.3加强农业规划和区域生态规划
在农业规划中,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发展粮食生产和农业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最适宜粮食生产的地方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空间和保障。主要的调整目标有:调整作物结构,确保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优化区域布局,推动种植业适度规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12]。农业规划的同时,要加强区域生态规划,把区域生态规划和农业规划相结合,使农业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3.4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指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并举,积极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业循环经济体,少用农药与化肥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13-14]。
3.4.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加大投入,扩建和增建农田水利设施,最大限度地扩大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扩大机耕面积,提倡使用有机肥,扩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改造中、低产田地,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坡度大于25°的需退耕还林外,其余坡耕地继续搞好砌墙保土,缓坡耕地提倡横坡耕作和等高种植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选育和推广良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
3.4.2加强污染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广西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的防治,有效控制污染源,恢复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执法力度,治理工业“三废”限期达标排放,禁用不达标的废水灌溉农田;生产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施含汞农药和重金属的肥料。
3.4.3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和推广各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如生态农业模式、立体复合农林业模式等。既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又实现整体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5]。
3.5建立并推广品牌农业
挖掘该区域的农产品优势,使经营者取得相关质量认证,注册商标,提高市场认知度,获得良好口碑,建立自己的品牌。例如合浦香山鸡嘴荔枝产于广西合浦公馆镇香山村,因果实的果核退化成小鸡嘴状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95年,香山鸡嘴荔枝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可以注册商标加以保护和开发。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6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