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与美术教学的互通
本文作者:曹文娟、杨月杰 单位:临汾市第六中学、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人说美术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的确,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欣赏及创作,或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播放同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更能深切地理解作品,提高其鉴赏水平,拓宽知识面.
1二者之间既相应独立,又相互联系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显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它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却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的视觉形象和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唯一艺术手段,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表面看来,音乐与美术好象并无多大关系,而实际上,由于音乐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又恰好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我们通过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想象而获得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进而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与情绪,这时候,人的所有感官几乎都被调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成为“音乐”,而不再是仅仅由旋律、节奏等机械组合出来的音响.所以,我们也把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亦即听众由音响想象和联想出来的内容称为音乐中的非音乐性内容.那么为什么人能从音响的听觉联想到各种视觉形象与画面呢?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各艺术门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关系,有些现在作为独立门类的艺术原本就是结合在一块的.例如,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舞蹈、诗歌就是三者同源的.在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门类之间都在互相融合、互相吸收.郭声健先生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一书中也谈到:“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从某一艺术形式的角度去审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他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具有该艺术形式的表现特征.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就为音乐与美术的融通提供了前提.当我们欣赏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月光》时,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深夜里高挂在云端的月亮若隐若现,沉浮不定,一片朦胧的月色,使游子的心头泛起了几丝乡愁…….而当我们凝神注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拉斐尔的名作《西斯庭圣母》时,又有多少人为这位女性所象征的圣洁、真挚、善良的灵魂而激动啊!人们耳边彷佛响起了美妙的音乐,那是舒伯特,古诺谱写的圣母颂歌,歌声是那样崇高真诚,它的音调像水晶那样晶莹清澈,又像慈母的双手那样温暖,充满了柔情…….
这些并非毫无根据的感情体验告诉我们:各种不同的艺术虽然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性质、规律、特征和特殊的表现手段,但它们之间又存着内在的、心理上的联系,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代心理学也为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艺术之间的综合成为必要和可能.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通感的:“通感,亦称联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彼此联系、相互感应的心理现象……各个感官之所以不是孤立的,因为它们都受大脑的统一控制.而且在各个感官中,视、听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其他感官相沟通,引起了共鸣.总之,通感是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多层次的,有的偏重感官直观,以景取胜;有的偏重情感态度,以情取胜;有的情景交融,或情趣隽永,或哲理深邃,因人而异.于是,当我们听到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时,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位趾高气扬的富人和一位战战兢兢的穷人的形象.这便是通感带来的效应,它使听觉艺术音乐与视觉艺术美术如此紧密与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此看来,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与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十分微妙的关系.于是把握音乐与美术的关系,根据音乐来想象和联想,置身于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中来抒发情感不失为一个好手段.
2在教学中如何将两种艺术形式融通
在音乐、美术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欣赏绘画作品时配有相关的音乐作品,通过音画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音乐课中的《伏尔加河船夫曲》,美术课中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个作品,在教学中,我们就将二者有机地融通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画的构图上来分析,理解画家如何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河船夫曲》,沉郁而饱含感情与力量地由远及近从我们的耳朵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心灵,仿佛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伏尔加河的河水在缓慢的流淌着,在炙热的沙地上,一群拉着纤绳的纤夫们在“嘿嗬、嘿嗬”地喊着,那是一种压抑于心头的喊声、透着无奈,他们迈着蹒跚的脚步,沉重踏在了那炙热的大地上.但那渺远的声音很快由低缓转到了高昂,伏尔加河的河水很快变的汹涌起来,纤夫们那种喊声在心头中勒出了血,并喷涌出一种爆发的力量,那蹒跚的步伐很快变得刚劲而沉稳,那种喘息声随着“哎嗒嗒,哎嗒嗒”的高音而变成了豪迈强壮的抗争之声,他们穿过了白桦林,对着金色的太阳唱出了压抑已久的战歌,和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唱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俄国被压迫的民族那种怒吼、那种冲破羁绊的战斗之声!很快,高音转入了最高潮,大河势如破竹地撞击着罪恶的巨船,纤夫们那种震惊寰宇的战斗声不可阻挡地随着伏尔加河澎湃的浪涛卷入了那伟大的抗争中,那饱满的男声如号角、如战鼓、如雷鸣一般重重地抨击着我们的心灵,没有号角的昂扬、战鼓的粗狂浑厚,也没有恢弘的交响乐器,全凭那副优美、但叫出最有力的抗战声音的男低音,那反复的高潮迭起的“踏开世界的不平路,哎嗒嗒,哎嗒嗒”的歌词,代替了一切多余的话语!大船终于靠岸了,那鼓舞的高音忽而回到了开始时的渺远低沉的“哎嗬,哎嗬”,但在我们耳边,那是不会消逝的强音,船夫的怒吼却沉重地压了下去,给予了我们回味、思考的余地,我们心灵像那奔流不息的伏尔加河,积蓄着爆发与阵痛排解的力量.一阵渺远的鼓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轻淌的伏尔加河……
通过在音乐和美术课上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无论是在理解音乐还是在美术鉴赏上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响很好.而如果遇到一些并非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激发了他们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把音乐和美术融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艺术教育,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那么学科综合便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了.而音乐与美术这两种中小学生最容易接受,最为熟悉的艺术形式的融通教学便可以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总之,音乐与美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和功能.在新课改下的课堂中,音乐、美术教师应适当地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