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的关系与衔接状况探究

2021-05-25 18571 教育关系论文

本文作者:李鸣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教育部在《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5日发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或“中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不但是经济社会人才类型和层次需要的要求,还是完善职教内部体系、拉动中职、推进高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社会各界和职教战线普遍关注的一个关键点、热点问题。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1.中高职教育在类型与层次上的异同。经过多年的争论之后,终于搞清楚了这个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虽然都姓“高”,但却是两种类型的教育,而不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不是“副高”和“正高”的关系)。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它们都姓“职”,共同代表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这是职教专家姜大源曾反复强调的。就类型来说,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其培养人才的规格及类型所强调的应用性和实践型。中高职教育虽然同属一个类型的教育,具有相同的规律和特点,但又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关系是“类型中的层次”区别。中高职教育其本质区别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中”和“高”。中职和高职教育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中职教育主要应解决经验层面的技能,而高职教育要解决策略层面的技能,策略建立在经验基础上,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伴随着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增加,经验层面技能不能解决的问题,依靠策略层面技能可以解决。

2.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教育强调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表现出高层次性,其核心是强调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层次上的实质性提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两者相比,高职毕业生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广泛的适应性以及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3.中高职教育在专业数量上的区别。中职学校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开设了相当多的专业,总数已多达几百种;高职教育属于高教范畴,受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问题限制,加上发展时间不长,故高职院校的专业相对较少,总共不过几十种专业。

4.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生源。多年以来,在高职院校的生源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占大多数,中职“三校”毕业生占小部分,往届和在职人员很少。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他们一直接受高考的应试教育,所以进入高职院校后并无技能基础。他们中有相当部分是高考的落败者、失意者,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选择并非出自兴趣和热情,更多是无奈之举。如果招生偏向中职教育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通过设计并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具有更高技能的人才。就多数专业而言,中职毕业生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最佳“原材料”,是高职教育人才的“半成品”,中职毕业生应比普高毕业生更适合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中职毕业生在已经具有相应的高中文化基础和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训练之后,再经高职深造,是一种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利国、利民、利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高效途径。高职院校现在的生源主要依赖高中毕业生的事实,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上横向性连接显然不如中高职教育的纵向衔接利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所以中职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理想生源,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的主体。对一些技术技能性较强、学制要求较长、职业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更应该扩大中职生源。

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若干问题

中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其共性特点使得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如办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联系性、教学特点的同一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这些是中高职教育衔接最内在的条件。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经济社会人才类型和层次需要的要求,还是完善职教内部体系、拉动中职、推进高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举措。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国际上有一种较为公认的“职业带”理论,它把社会的人才结构简化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中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知识以实际够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要求的资格证书(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应定位于高级。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首先是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即高层次专业人才要在同类教育培养的较低层次的基础上培养。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专业上的衔接。中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不一定完全能在高职院校找到“接点”,这是正常的,不必勉强。因为有些职业岗位未必需要较高层次的人员,可能只需完成中职教育后即可上岗,比如服务类、操作类较强的专业(岗位),就不一定与高职教育接轨。

3.课程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现实存在的问题是:①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在专业课学习方面普遍较为适应,但学习文化基础课(主要是数学和英语)就较困难,由此反映出中高职教育课程结构设计思想和原则的差异。中职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与本专业就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忽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主要是数学和英语)的学习,造成中职毕业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进入高职院校后往往跟不上学习进度。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使只有中职基础的学生很难适应,要求其在有限时间内文化基础知识达到普高毕业水平,困难较大。②专业理论课程存在重复。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在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中均有较多的重复现象。为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可以开展学分制试验,改进考试考核办法,建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近专业学分互认机制。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中职院校还是应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它和高职虽属于同源教育,却是不同层次的教育,切不可为了与高职“衔接”而丢掉自己的属性。

4.技能上的衔接。由于中职(主要是技校)归属劳动部门,多年来,获得了政府部门大量的投资,加之许多中职已有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因此无论设备、师资、管理都比较强。相反,高职教育归属教育部门,多年来获得的投资并不多,因此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从而影响了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水平,造成高职实践技能水平并不高,甚至不如中职(主要是技校)的倒挂现象。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