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与环保实施路径
本文作者:李浩明 单位:山东建工集团
1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建筑节能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科学材料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后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建筑节能的高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拥有全球最大建筑市场的中国正面临节能减排的极大压力,从大处来看是为全球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从局域而言是为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所以建筑节能工作是非常光荣的一项事业。建筑节能和环保,两者相辅相成,建筑节能的最终目的就是节约目前日益短缺的能源,而常规能源的燃烧与利用,几乎都伴随着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我们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样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环保要求我们现代建筑节约使用能源,加强开发有效污染的能源,加快太阳能及其他无污染的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所谓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中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是由于中国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用能的2/3白白跑掉。而每年的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还不足1亿平方米,建筑耗能总量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超过27%,逐渐接近三成。
2保温材料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重要性
研制多功能复合保温材料,提高产品的保温效率和扩大产品的应用面。就拿屋面保温材料来说吧,目前使用的保温材料在应用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珍珠岩的含湿气状态下,易存在腐蚀性的氧化钙,并由于长时间内保有水分,不易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玻璃纤维易吸收水分,不适于低温环境,也不适于540℃以上的温度环境;矿物棉同样存在吸水性,不宜用于低温环境,只能用于不存在水分的高温环境下;聚氨酯泡沫与聚苯乙烯泡沫不宜用于高温下,而且易燃、收缩、产生毒气;泡沫玻璃由于对热冲击敏感,不宜用于温度急剧变化的状态下,保温节能和环保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所以为了克服保温隔热材料的不足,企业要加快研制轻质多功能复合保温材料。对建筑外墙保温来讲,自保温、夹芯墙保温和复合保温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材料合理,有明显的优越性。外保温材料不仅适用于新建的建筑工程,也适用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适用范围广,材料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冷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3太阳能在节能环保中的功用
我们所诠释的太阳能建筑不仅仅是利用太阳光的简单问题,这牵扯到太阳能的吸收、转化、储存、利用、延缓释放、空间占用、外观效果美化、能源设备和建筑本身寿命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不过由于太阳能的取得成本、可再生性和无污染等优势,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替代能源的主要研究对象。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的建筑节能潜力最高,利用太阳能可以为建筑提供采暖供热、制冷、发电、采光、调湿和通风等,从而大大降低了建筑物内的能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太阳能利用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太阳能建筑已经从太阳能采暖建筑发展到可以集成太阳能光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太阳能通风降温、可控自然采光等新技术的建筑,其技术含量更高,内涵更丰富,适用范围更广;充分利用并控制住宅的日照环境,保证居室卫生、改善居室小气候、提高舒适度。
4从设计上提高建筑节能环保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师分析建筑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的体型朝向等设计,式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控制体形系数。体形系数系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不计地面)与其所包同的建筑体积之比。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所分担的热散失面积越大,能耗就越多。有研究资料表明,体形系系数每增加0.0l,耗热能指标约增加2.5%,一般宜控制在0.30以下。一般来说,控制或降低体形系数的方法有:减少建筑面宽,加大建筑进深;增加建筑物的层数;加大建筑物的长度或增加组合;建筑体形不宜变化过多。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过对各部位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气候微环境的效果。
5结束语
全面有效的建筑节能和环保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