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对中学体育的积极意义
本文作者:丁保玉、郭楠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006年12月23日,第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并深刻意识到青少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体质健康则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振兴的大事情。中央7号文件的颁布更使学校体育被广泛关注。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许多学校针对学生自身的体质问题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参与兴趣,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全方面高素质人才。2006年12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起的阳光体育运动,为中学生开展野外生存运动提供了政策性依据。学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中青少年的体育工作更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目前的素质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如何彻底在学校体育中贯彻实行是我们应深思并实践的。这就要求在教育目的上追求学生的自我实现,在课程安排上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国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1野外生存体育运动的背景与条件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能为孩子提供的优越条件也在不断提高,使得现在青少年明显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培养和增强青少年挑战自我与冒险意识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作用尤为重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体育处处长季克异说:“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不仅打破了体育课程原有的格局,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怎样生存、怎样做人”。
1.1野外生存体育运动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我们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应该既要教授学生生存生活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去生存打基础,野外生存运动则能很好的完成这一任务。野外生存训练最早源于国外,特征就是通过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的野外活动,实现它很高的教育价值、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几年来,野外活动已经开始出现在部分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体系当中,它将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里的基本内容,扩展到大自然,扩展到户外环境中去亲身实践,从而突破了体育课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局限的模式,增强了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方面,它具备传统体育课远远达不到的优势。《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2]
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今天和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教育改革历程,几乎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发展的思想,把教育改革的重心转向了人的“个性”,并且把它作为教育走向新世纪的主要标志。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教育人道化和教育个性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2002年颁布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实施,它要求“各地各校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同时,在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的具体目标要求。野外生存生活课程强调健身性、主体性、开放性、挑战性,同时它的多样性突出体现在途径多样,方法多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全面等特点,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1.2社会基础与家长支持是野外生存开展的必要条件
现如今社会对野外运动和素质拓展训练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不仅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指导,更有许多商业投资在拓展训练的户外场地设施中,为人们提供了活动场所,如现在流行的真人CS风暴、孤岛求生、激情漂流、断桥飞越等项目都应运而生,借着这一社会潮流的风行,学生户外运动也在学校的组织和社会的支持下开展得绘声绘色。据调查,几乎全国各个省市大部分的中小学每年都要开展“春游踏青”“夏令营”“秋游采摘”“冬季远足”等户外活动,而且是人人积极踊跃参与。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了野外生活的乐趣,为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也为野外生存体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体育课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拓展到校外以及周末、寒暑假、节假日,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与空间,缓解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的问题,拓宽了有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思路。必不可少的是开展野外生存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支持,近年来许多青少年的亚健康状态让人担忧,家长们更是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希望能带领孩子正确成长。这一要求使野外生存的开展有了保障和支撑,同时也说明了开展这一课程学习正是家长所求,更重要的是社会所需。
2野外生存对中学体育的积极意义
2.1野外生存有益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
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娇生惯养,接触野外生存环境的机会越来越少,在野外生存生活的能力也呈下降趋势,与野外各种艰苦环境做斗争的能力越来越差,经不起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甚至一蹶不振,更有部分中学生由于缺乏户外运动,导致过度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学生的健康问题一度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野外是一个原生态的环境,与现实社会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需要学生提高自己的身体条件去适应,要在野外生活生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生存技能,去有效地发现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搭建帐篷露营、下河捕鱼、生火做饭、分辨植物是否可食用、正确查看地图、使用GPS或罗盘,处理有毒动植物、受伤和迷路时怎样求救等问题。这些都是在野外生存训练中能学会的,传统学校体育教学中很难切实体会到。野外生存体育活动对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要求,能使人在各种动作的作用下,改变组织细胞的体积和重量,使人的神经系统和各种器官的机能达到惊人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使人的实体活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使学生掌握了生活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动手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常识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2.2野外生存有益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004年4月13日至4月25日,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浙江绍兴市的柯桥中学、轻纺城高级中学、鲁迅中学的三名高一学生,以及绍兴外国语职业学院的一名女生,相继跳楼身亡。四位自杀者中三位为高一学生,一位为2003级的高职女生,年龄皆在十六七岁之间。由于社会外界和家庭的压力,抑郁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许多不良行为,如抽烟、饮酒、逃学、顶撞教师等,更有一些学生因为升学压力、家庭内部矛盾、被人误会错怪而不能承受,最后走向极端,甚至出现自杀行为。体育既要练体,更要育心,野外生存在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方面效果明显。野外生存训练“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历练过程不仅能够增强体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更能塑造学生坚定勇敢、冷静果断、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挖掘自身潜能,发现自身长处,创造成就感、自豪感及增强必胜的信念,提高与自然和谐共存意识,培养在恶劣条件下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依靠良好的身体素质战胜困难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野外生存体育活动的刺激性和冒险性,使它成为中学生宣泄情感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之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要求每个参加此项运动的人必须具备独立思考、有勇气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因此它能培养学生处事坦然,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考验学生在危险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野外生存有益于中学生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北京电视台曾经举办过一次全国中学生知识竞赛,汇集了全国各地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主持人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身无分文离开家,你们会怎么样做?”然而让整个社会应该反省的是,几乎大部分学生的答案竟然都是觉得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了父母也已经为自己的一切安排好了。家长们是否应该反思,怕孩子受到挫折和伤害,就把孩子与外界隔离开,不去与社会交往,不让他们做困难大、障碍多的事情,这些过分的保护已经造成了青少年走出家门无法独立生活甚至生存下去。野外生存能改变学生不会也不敢接触社会的现象。它不仅使学生在生理上得到充分的强化和锻炼,在心理上得到很好的自我认识和调节释放,更在适应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环境虽然复杂多变,但内容形式丰富灵活,贴近生活且实用,它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锻炼欲望,激发了学生参与课余活动的兴趣,而且改变了教学模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完成,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另外,在野外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复杂环境中,面对并处理一些意外或突发事件,不仅需要冷静耐心、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灵活缜密的思维和顽强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大家团结起来,运用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才有可能征服困难,这就可以使学生从最初的相互不默契、不融洽发展到活动中的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从活动开始时的“以自我为中心”到处处考虑别人、主动帮助他人,深刻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4野外生存有益于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拥抱自然”已成为现代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时尚。野外生存环境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是属于人类的,人类同样也属于自然。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会让中学生深深感受到远离大都市的喧嚣和嘈杂,而走进安静、美丽的大自然,使学生们的心灵无形中得到了洗涤和净化,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在拥有这样天然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有助于全人类更加协调平衡的发展,更让学生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增强保护自然的责任感进而将之转化成为一种自发的环保行为习惯。共同携起手来保护人类这片美好家园是野外生存训练的一大收获。同时人们在进行野外体育运动时,充分认识和把握生态系统的特点,重视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机联系,依据生态规律,寻求适合生态环境同步改善的有效途径。
3结论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中学课余体育课程内容,不仅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的新理念,也符合我国中学学生课余体育课程目标,对于拓展中学学校体育课程、深化中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野外生存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和运动技能,而且能激发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挖掘、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青少年战胜恐惧、挑战与超越自我的能力。
(3)通过进行野外运动启示人类要尊重自然,破坏自然的体育运动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最终都会限制体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只有寻求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的体育运动才是发展的趋势。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