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雕刻艺术的状况及探究

2021-05-25 17269 工艺美术论文

本文作者:申健强 申利丽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2009年正月,我们仡佬族民间工艺调查组到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的正南、泥高、大坪、砚山、都儒、茅天等乡镇的仡佬族村寨,进行了田间调查,对一些典型的雕刻艺术进行了考查、拍摄。初步了解到,在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留存最多、最精美的仡佬族民间工艺艺术要数雕刻。这些精细的雕刻工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技艺精湛,影响深远。

一、务川自治县仡佬族雕刻艺术现状

务川仡佬族民间雕刻,主要为明、清工艺。分木雕、石雕两大类。主要保存的有:桃符村的“贞节牌坊”“黑山老祖石雕墓”;同心村石步丫的系列“花坟”“项百万”旧居;青坪村的“申一千石雕墓”;分水、王武一带的石雕古墓群;都儒镇的长峰岩、申佑祠;大坪镇的龙塘文化村等。通过这次调查,其现状科研归纳为:

1.年长日久,日晒雨淋,自然风化。在调查中发现,距今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精美石雕图案,由于年代久远,日晒雨淋,自然风化,只显示一些粗糙的轮廓。如:桃符村的“贞节牌坊”、同心村的系列“花坟”。

2.“十年浩劫”中的人为破坏。在铜鼓村石步丫的调查访问中,当地群众反映,在“文革”之间,一名本地“红卫兵”造反派小头目,带领一帮喽啰大肆打、砸、抄,对具有文物价值的雕刻艺术进行了严重破坏,群众至今义愤填膺。

3.不法分子的间接破坏。改革开放后,一些寻求生财有道,不劳而获的堕落分子认为,在古代的坟茔中藏有金银财宝,自己亲自动手或者诱惑、唆使外来不法分子进行挖坑盗墓等破坏活动。如:同心村的系列“花坟”,多次遭此摧残。

4.仡佬族雕刻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最近几年才新建的石雕坟茔,虽然寓意深刻,但是做工粗糙,缺乏精雕细刻之作。经过访谈,得知民间石雕艺术家不但在减少,而且已经缺乏传承人员。

二、务川自治县仡佬族雕刻艺术的特点

1.构思新颖、寓意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收集、拍摄的雕刻图案中,明显感觉到主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结合本地风俗,构思不同样式的图案,寓意深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镇南镇的一座浮雕坟茔,设计新颖、构思独特,展示了主人的智慧和人文素养。坟茔前方呈椭圆形状,至上而下呈现“九级台阶状”。顶端(第九级台阶)为两檐烘衬出佛光四射的“观音菩萨坐莲”图案。第八级台阶为石雕琉璃瓦。第七级台阶为瓦下的“双凤朝阳”图案和两柱及两檐,两柱分别刻有“青山钟神秀,慈母育后坤”的字样,两檐为“鲤鱼跃龙门”图案。第六级台阶,底下正中为“双凤足、嘴、尾捧着‘墓主遗像’”,两边为文官、武将及一对石狮左右相顾而视。第五级台阶是石雕琉璃瓦,瓦下是“二龙抢宝”图案。第四级台阶是三柱两画两檐,中间柱上为一株枝繁叶盛的花木,上有7个含苞待放花蕾,寓意着墓主的7个子女,左右二柱分别刻有“仡佬文明、中华瑰宝”的字样;左右两图,左为“状元及第”,右为“独占鳌头”图案,扬溢一种昂然之势。第三级台阶是石雕琉璃瓦,瓦下正中间是“暗八仙”图案,两边为金童、玉女。第二级台阶是雕梁画栋的廊台,台后面是四柱三碑,正中主碑为“XXX之府第”,右碑为名人攥写的“祭文”,左碑为其子女的“寄托哀思”;四柱分别为两付对联:正中一幅为“皇家挥手赐福地,三龙齐奔迎神鳌”;边幅分别为“中华三千年薪火相传,仡乡百代人家业繁兴”。台前面是双龙双凤廊檐四柱,主柱两根为双凤朝阳图案,侧柱两根为双龙戏珠图案,龙柱两根上下两端为六面形,上端前三面刻有“刀、弓、剑、号”等图案,下端刻有神态各异的持剑人物。前面是龙柱(或凤柱),后面是对联,采用镂空雕刻而成,浑然一体,而又自成体系,还能使碑面文字少受风吹雨打。左右两耳檐对称呈多重圆形逐一下移着地,上有对称寓意吉祥富贵的花纹图案以及“雄狮镇宅”“麒麟衔芝”等图案。第一级台阶为祭祀之地,以供香烛钱纸、瓜果茶饭之用。其余石桌、石凳、石香炉、石火盆等皆齐全。由此可见,修建坟茔的主人已尽自己之能,采阴阳之说,集仡佬石雕艺术之长,以求自己心灵愉悦与慰藉。仡佬族最重“九天文化”。“九级台阶”隐喻了仡佬族的“九天文化”,是“九天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九天文化”是亡魂重返九天之意,是子孙对亡者升天的最高致孝。故民间孝联有:“泣血下滴三寸地,哀声上传九重天”。所以说,仡佬葬俗,精美绝妙。最能体现木雕艺术的是民居装饰。仡佬族著名学者田金海先生早在1993年就留有《镇南民居吟》:“茂林修竹依农家,仡佬山乡景物华。高敞瓦房鳞擳比,低岚呈瑞舞飞霞。房内楼居梯而上,角落火铺满星花。别致水缸多彩艺,梨林深处更堪夸”。在民居的装饰中,表现出独辟蹊径,创造出很多不同样式,甚至一种花或者一种动物,都有不同的纹样图案。

2.历史悠久、具有文物价值。在务川仡佬古墓石雕上的众多的民族服饰图案中,尽管仡佬族支系繁多,服饰也呈现各异的特点,但是,基本相通的生活习俗、大同小异的生存时空环境,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桶裙”这一“男女同制”的简洁实用的服饰。这种有形的“文化符号”,所保存的文化记忆显然是非常珍贵的,具有文物价值。在镇南镇的调查中,发现两处木构建斗拱雕刻建筑。一处在同心村水银组望族申氏祖屋。该斗拱为外檐单昂三踩柱头科雕刻斗拱,现残留两个,分别安装于明间檐柱和东次间檐柱上,其余均毁。台阶两侧各安石柱两根,上刻花草纹,石柱中间嵌方整石一块。据推测,估计该建筑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另一处位于官村组谢氏祖上所建,现残留一间(笔者儿时经常在此处玩耍)。该斗拱为内檐顺心三踩雕花斗拱,共5个,安装于横梁之上,类似于雀替,主要起装饰作用。该建筑的柱础也特别,为原木做成,柱与柱础之间加瓜状木櫛,该栋建筑的顺心三踩斗拱、原木柱础、瓜状木櫛均为贵州首见。相传是古代的官衙:“土司堂”。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构件,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建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务川发现的发现两处木构建斗拱雕刻建筑,填补了遵义地区乃至贵州省无此类建筑的空白,具有显著的文物价值。

3.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显示粗犷中包含清秀的仡佬族人文气质。雕刻工艺的纹样选择上,基本上是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官宦之家的工艺纹样有“喜上眉梢”“刀、弓、剑、号”“一团和气”等。生意人家却选择“如意”“铜钱”“蚕”“丝”等雕刻图案。文人之家则多是“岁寒三友”“琴、棋、书、画”等雕刻图案。经济富裕的大富人家,不但建有正房,还建有厢房、朝门、镇山房等组成的四合天井,而且前后上下,川挑檐柱等处处是雕花,各种规格的窗子因地设制,花样繁多,而且还用花青、朱砂、金泥等色填彩,看上去十分古朴堂皇。在几乎家家都有“酥食印版”上,花、鸟、蛇、虫;福、禄、寿、囍;图案丰富多彩,新颖别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简练的外形与细腻的刀法显示粗犷中包含清秀的仡佬族人文气质。

4.其他民族雕刻艺术的渗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他民族先进的雕刻艺术不断涌进仡佬族地区,仡佬族群众在自觉不自觉中遗弃了仡佬族固有的本民族雕刻艺术,导致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的特征逐渐消失,不断融合于其他民族精美的雕刻艺术之中。

三、促进仡佬族雕刻艺术发展的长效机制

1.统一思想,把仡佬族雕刻艺术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仡佬族雕刻艺术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大家庭中的瑰宝。保护务川仡佬族雕刻艺术,必须把它提高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来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为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仡佬族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仡佬族地区形成爱护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仡佬族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仡佬族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2.强调政府作为,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把保护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作为抢救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大事来抓。一是成立“务川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中心”。密切结合务川实际,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机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力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条件和社会环境,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法规完善、程序规范的依法保护机制;专兼结合、公众参与的队伍建设机制;资助扶持、培养培训的有效传承机制等。二是进行清理清查,加强法制宣传。在保护区域设立标志牌,在基层设立文物管理人员,对文管员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培训,明确保护责任。同时还聘请了兼职联络员,建立健全县、镇、村、组四级保护网络体系。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仡佬族人民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同时,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自觉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意识。

3.由政府出面,社会各界赞助,形成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成立专项资金,进行“仡佬族雕刻艺术”等培训,抢救仡佬族雕刻艺术。要保护好仡佬族雕刻艺术,还要采取更有效的鼓励措施。大批仡佬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许多年轻人认识上有误区,认为仡佬族雕刻艺术太土,这也是仡佬族雕刻艺术后继乏人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政府及文化等部门应该在农村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挤出资金加以鼓励和刺激,精挑细选仡佬族青年,加以培养,使之成为仡佬族雕刻艺术的能工巧匠。还要经常关心他们,提供外出学习钻研的机会。

4.利用优势,与高校联姻,挖掘、抢救、发展仡佬族雕刻艺术。利用“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这一独特优势、与高校联姻,挖掘、抢救、发展仡佬族雕刻艺术。最近,遵义师范学院专门成立了“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其中的重要任务就是“仡佬族文化”研究。已经组建了“仡佬族文化研究”的课题群,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使其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发展仡佬族雕刻艺术。还可以邀请高校知名学者、专家,为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专业咨询和理论指导,培训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骨干,形成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保护网络。另外,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也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如何把仡佬族民间艺术纳入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形成多元文化艺术体系也是高等学校应该思考的一个话题。在地方高校中,合理设置仡佬族艺术课程、为当地政治经济服务,这也是地方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必将拓展地方高等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

5.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务川自治县的中小学增设“仡佬族手工雕刻艺术”课程。精心选择适宜的仡佬族民间艺术,走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使仡佬族民间艺术得以普及与发展,让仡佬族雕刻艺术深入仡佬族儿童心中。还可以实行民间文化进入课堂教学,制定了老艺人“带徒传艺奖”、青年人“学艺有成奖”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传承的政策措施。

仡佬族民间艺术正濒临灭绝,民间艺术大师的手艺因为继承者少之又少,几乎无法传承,但是仡佬族民间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而独树一帜,必须得到传承和发展。为了仡佬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需要把民间艺术进行普及,使人们主动地去了解、认识这门艺术,发自内心的去关怀、继承仡佬族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