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雕刻工艺的地方风格

2021-05-25 22542 工艺美术论文

本文作者:牛加明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2006年,贵州安顺地戏与皮影、木偶等第一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面具,老百姓称为“脸子”,不仅是表演时必须配戴的道具,现在也是该地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其面具雕刻艺术也颇具地方特色。

一、技法多样,块面造型

白杨木是制作地戏面具的常用木料,将扒光皮的木材从中间剖开,挖去木髓和部分木质,在余下厚约1.5厘米的木料上进行面具雕刻。面具整体以浮雕的方式显现,为了加强深度空间感,艺人常用圆雕表现眼珠、鼻子、一些人物的外露獠牙等五官细节,眉毛、胡须及其他一些纹饰多以浅浮雕、线刻或者线描的手法完成,构成了丰满的多层次的近似圆雕的深浮雕。艺人的刀法自由,简洁明快,面具完成后,艺人只对部分部位简单地打磨一下,刀凿痕迹大都保留,强调刀法的刻削意味。如关羽面具的鼻子以高浮雕的方式表达,凸起的鼻梁直接用木凿砍削而成,鼻翼则用小凿刻成近似蒜头的形状,用较大的凿刀依木料本身弧度来体现人物的脸颊部分的弯曲,从近处看,整个脸颊部分类似一小块一小块的平面组成。头盔上的龙凤纹装饰以浅浮雕的方式表现,眉毛、耳翅上的部分装饰纹样以线描方式展现。(图1)

二、强调整体,注重神韵

无论传统的实用型还是现今的旅游产品,地戏面具必须以鲜明、醒目的形象出现,因此形成了其强调整体、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造型特点。艺人在制作时候都能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让面具一出场就能让观众知晓这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张飞黑脸、怒目似圆珠,一亮相那股粗犷、彪悍的神韵就生动的体现出来。强调整体的同时还注重细节的刻画,因为一堂戏的某些面具虽然可以互换共用,但是不同性格的人物面具是不同的,必须根据戏情节的安排来表达,如由鸡修炼成仙的鸡嘴道人,整体是一个人的面孔,但其道冠由变形的鸡、鸡尾或组合而成,上嘴唇刻成弯曲的鸡嘴;鱼嘴道人的道冠是鱼身和鱼尾组成,其嘴巴是一个张开的鱼嘴,整个造型兼有人和动物的特点。(图2、图3)

三、丰富多义的色彩

地戏面具在装饰用色上比较讲究,按艺人的话说,颜色必须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相符合,即艺人口中所说“跟书走”。书上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用他们心目中有性格化的颜色来表示。一般红色代表忠勇侠义,如薛仁贵;黑色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如张飞;蓝色代表果敢骁勇、有心计,如单雄信;绿色代表怪异暴躁的人物形象,如孟定国;白色代表英武,如马超。这些颜色并不像其他戏曲脸谱那样有固定的谱式,反将也同样使用类似的颜色,如白花脸的曹操、张士贵,红脸的金兀术,黑脸的乌麻海等。有时色彩被用来表现年龄,如同是一面薛仁贵,征东时他是少将,白脸,征西时他已成为老将,用红脸。而尉迟恭、尉迟青山、尉迟号怀、尉迟宝林分别是黑脸、蓝脸、绿脸、白脸,在这里色彩代表年龄和辈份。

四、头盔与耳翅

地戏面具的头盔和面部是一体的,耳朵用“耳翅”代替,头盔可以分为“盘龙尖盔”、“盘龙平盔”、“凤翅盔”、“如意冠”、“道帽”等几类。无论是尖盔还是平盔,都装饰有穿插有序,或正或侧的龙纹。龙纹并不需要完整地雕刻出来,有的只雕出首与尾,有头有尾的就算一条龙。一般是三四对,有的多达18条、19条。如李世民的头盔,因为有18家反王归一统的故事,因此出现18条龙或19条龙(多1条正龙),周官村的胡开清曾经雕刻出饰有24条龙的李世民头盔。“凤翅盔”多用于女将,常常在凤纹之上再加龙纹,凤纹用以说明她的性别身份,龙纹代表了她的威武顽强。(图4)

五、富有故事性的星宿装饰

地戏面具头盔的另一个特点是“星宿装饰”。地戏故事中许多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如罗成、薛仁贵、郭子仪、杨六郎是“白虎星”轮回转世,在他们的头盔上都要装饰白虎,有的用虎头表示,有的雕刻成全虎,还有上山虎、下山虎之分。岳飞和秦叔宝在地戏中都是“大鹏星”,头盔装饰为一只大鹏鸟。此外牛皋是“黑虎星”,薛丁山是“金童星”,樊梨花是“玉女星”,杨凡是“丑鬼星”等等。金兀术是“赤须火龙星”,为了与头盔上的龙纹加以区别,这条代表“星宿”的龙,常常被雕刻在鼻梁上。(图5)

六、装饰花纹的民间化

虽然每个面具在制作时候遵循类似的原则,但这并不代表面具不能变化,艺人经常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加上自己的创作,生活在乡村的艺人对日常生活题材十分熟悉,他们往往在耳翅或者帽盔的底色上勾画各种极富有农村生活情趣的装饰花纹,如蝴蝶纹、瓜花纹、藤蔓纹、鱼纹等。如曹操白色的脸庞上画有蝴蝶花纹,鼻子勾画成蝴蝶的躯干(图6);华雄的耳翅上勾画出葵花的形状;李典的帽盔上有喇叭花的纹样;粗拙中显得生动。巧妙地将生活中经常见得到生动的动植物纹饰装饰到面具上,别具朴拙的趣味。

七、趋于程式化的人物造型

地戏面具要根据戏谱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经常以特定的样式和颜色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借以突出表达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面具造型和纹饰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套路,逐渐发展成为程式化的固定模式,保持了一种“程式化”的倾向,如眉毛的雕刻时候要遵循“少将一棵箭,女将一条线,武将列如焰”的口诀要求,少将的眉毛画成菱形的箭头状,女将的眉毛画成一根弯月似的线条,与丹凤眼相配,武将的眉毛要画成红色火焰形状,村民通过眉毛的形状就可以区分地戏面具代表的人物形象。头盔耳翅上的龙凤纹要遵循故事情节不能有变化等。

八、独特的雕刻口诀

在田野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老艺人有口头相传的面具雕刻口诀,有一部分是大家所熟知共悉的,在艺人中广为流传;也有一些少为人知的口诀,只有村内的几个老艺人还能讲述清楚。口诀主要有以下几类:有关下料的口诀,如巴掌脸,三三五、各一半;造型特色口诀:立眉皱鼻鼓眼睛,天包地地包天;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烈如焰(图7);武将豹子眼,女将弯月亮(图8);少将精气足,文将菩萨样等。雕刻口诀是该村艺人在长期雕刻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具有极强的地方色彩,这类口诀只能应用到屯堡地区特有的地戏面具雕刻,并不具有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口诀的流传与应用。

安顺地戏面具雕独特的造型,自然朴素富有故事性的装饰,体现出强烈的地方风格,凝聚着屯堡人们憨厚淳朴的审美情趣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集中表现了世代屯堡艺人的才智和心血,彰显了鲜明的地方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