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反映历史文化本质
本文作者:张军 单位:天水广播电视台
媒体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对民族文化的引导与传播,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不仅取决于媒体大众传播介质的特性,更取决于媒体自身兼具的文化特质与自我发展的诉求。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作家冯骥才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因为文化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电视媒体对历史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正是由于我们这个时代对它急切的需要。当下,我国的文化多元化程度比较高,各种思潮相互交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传统美德、历史文化有日渐被人淡忘的趋势。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中,不仅不能置身于外,恰恰还得担当起为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鼓与呼的重任。
一、电视媒体在传播历史文化中的自我意识与使命感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或某一组织对自己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的觉察与感知;而使命感,则是对这一感知的归属和认同。“使者所奉之命令”为使命。在中国古代,自我意识、使命感与责任,更多的则融合在个体的理想素质或潜能的发挥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譬若北辰,众星拱之”,都阐明了个人的这种“融合”所指。在现代,社会责任更多地体现在某个组织和团体对社会所尽的道义和财富的责任上。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在当下得到普遍认同。美国传媒大亨莱因哈德•摩恩曾公开说到,自己信奉的准则是社会责任先于财富积累。自我意识与使命感,对整个电视媒体和电视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电视媒体一味地以迎合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话,电视屏幕上便充斥与百姓日常生活、见闻有所不同的富有刺激性的画面图像。曾经过度娱乐化的节目,以及暴力、色情、虚假信息泛滥,就是低俗、媚俗、庸俗等“三俗”之风的一种表现。作为电视媒体,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原推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直接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传播优秀历史文化,既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电视媒体的道义和责任所在。2003年,正是基于这种自我意识和使命感,天水广播电视台打造出了《人文天水》栏目,以文化的发掘和抢救意识,以及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性探索,迅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许与认可。在近十年的坚守中,《人文天水》奉献出了雅俗共赏的《关山古道》、《烟雨麦积》、《天水伏羲庙》、《飞将军李广》、《杜甫在陇右》、《风雨南郭寺》、《秦公簋的故事》、《天水古巷》、《寻找秦州窑》、《街子木偶戏》等诸多节目,系统整理了天水的文化资源,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观众誉为“文化净土、心灵家园”。《人文天水》也因此被甘肃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新闻媒体十大精品栏目”。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对市场经济冲击下日渐衰微的本土文化,是视而不见,还是责无旁贷?无疑,天水广播电视台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传播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就电视媒体而言,传播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记录和反映历史文化本质,艺术再现历史文化的魅力,推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三个方面。
二、担当反映历史文化本质的责任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天水都会有数万男女老少从前一天夜里,涌入位于西关的天水伏羲庙,以各种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每年六月省政府都要在天水举行伏羲公祭大典。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玉泉观又是人山人海……本地人、外地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云集于此,在节日里走动、说笑、跳舞、研讨。人们虔诚、庄重感的体现溢于言表。结构主义大师巴赫金认为“节日是人类文化第一性和不可毁灭的范畴,它可能衰败乃至退化,但不可能销声匿迹,它使人暂时走近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当代社会的节日意义已经残缺不全,但是仍然会寻找它的替代物,大众传媒的仪式正是这种替代的利用,只是内核已经不同”[2]。在天水,伏羲祭祀活动,以及在玉泉观的朝观活动,经过历史的变迁没有销声匿迹,这无疑得力于伏羲文化本质和道教文化的一些魅力所在。《人文天水》栏目所拍摄的《伏羲祭祀》、《远古的回音》、《伏羲卦台山》、《问道玉泉观》等节目,将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仪式活动,转换成媒体对历史文化本质意识的追寻和担当,使伏羲祭祀活动在全国及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不远万里来到天水,祭祀伏羲、寻根问祖。伏羲祭祀这类历史文化,通过电视传媒仪式,通过诸如《伏羲祭祀》、《远古的回音》这样的电视节目传播给大众,它将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活动的记录,而是在记录的框架中反映其文化的本质。“伏羲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乃举天道、物理、人事”[3]。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作为一个伟大的创世英雄,他的功德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入了龙的传人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它所揭示的创造、团结、顽强的品格,无疑就是我们要永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的内核,亦即伏羲文化的本质。由此可见,地域性的文化遗存,通过挖掘与整理,不但不会消亡,反倒愈加焕发出文明的神韵,流光溢彩。与《伏羲祭祀》等同类的节目,如《女娲》、《放马滩的故事》、《陇南书院》、《西秦腔》、《秦州夹板舞》、《秦安小曲》等等,《人文天水》栏目在记录的同时,将探寻这些历史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刻录在了一集又一集的影像中。这也就是“文以明道”式的反映和解读天水历史文化,并呈现、兆示未来。自然,电视媒体担当反映历史文化本质的社会责任,将被历史证实它的意义所在。
三、艺术展现历史文化魅力的责任
作为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传承累积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文化,是极为丰富的,包含了许多学科。《人文天水》栏目,涵盖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美学、民俗学、考古研究以及旅游等等学科。近十年里,《人文天水》栏目对天水地域(包括陇右)范围内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宗教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揭示。这些,仅有敢于担当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得有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展现历史文化魅力的造型手段。为此,《人文天水》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1.以贴近本土展示独特文化魅力为主
贴近本土做历史文化节目,对地方台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大地湾文化,比如武山旋鼓,比如秦安蜡花舞等等。关键是,如何站在艺术、审美的高度去重新结构地域文化资源。张川花儿有别于河湟花儿而近于信天游、秦腔调(《张川花儿》);西秦腔大多以苦音为主,尤其以慢板见长,拖腔尤富特色(《西秦腔》)……所有这些,都需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甄别。具体到节目,就必须对节目内在的构成要素做专业的考量:文化本体如何切入,情景的再现与铺垫,画面的纪实与虚构,解说的勾连和深化,音效音乐的选择和烘托等等。《街子木偶戏》的编导,通过地处天水乡间一个木偶戏团和它的演出,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则基本上是以民间戏剧传统为主要表现形式。民间戏剧传统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和自律性,它的戏班组织、行当分配、演出程式等等都已经形成一种有机的独特的运作方式,它与各地的方言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地方戏,这些地方戏之间是互相沟通的”[3]这样的一个文化现象。《街子木偶戏》、《下四川》之所以能获得全省一等奖,其原因也就在对地域文化独特要素的有机组合。
2.以拓展历史空间丰富文化内涵为主
用文化的眼光,对历史空间进行探索、发现、拓展,是美妙而神圣的,这中间的魅力还在于哲思与近乎专业的科学推断。电视文化类节目,虽然属大众传媒中“过眼云烟”一样的产品,但它应该像马丁•海德格尔评论荷尔德林的诗时所说“诗不仅仅是存在的实物,不仅仅是稍纵即逝的热情或空无。而是一种旨趣,一种娱乐。诗是历史的基础,因而它并非文明的外表,更绝非‘有教养者’的‘表现’”[5]的那样,其内涵也应该是历史的,是丰富的。历史毕竟是逝去的历史,今天的人们只能从档案、文献、遗迹、遗物、传唱、以及文化固有的传承基因里去寻找、探访。好在文化的多元存在形式,为这种寻访提供了可能。《风雪南郭寺》,以秦州南郭寺的风雪风物为经线,以杜甫在秦州的忧时感怀为纬线,恰当地营造了过去时的人境、物景,提升了人们对这一历史文化事件的整体认识。《寻找秦州窑》,从耀州窑与秦州的关系出发,从大量的史料中化繁为简,提炼出秦州窑作为独立窑口的历史背景、秦州瓷有别于耀州瓷的独有特点、瓦窑坡作为秦州窑窑址的历史依据这样三个叙事节点,在悬念与疑问中完成节目的时空转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节目,观众接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信息,而是拓展了的更为丰富的文化时空内涵。这些节目能获大奖的原因也正缘于此。
3.以名人掌故效应引导人文关怀为主
历史文化名人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域文化的传播中,人物无疑是其血脉与精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地域的历史名人,受本土人文地理、风俗文化的影响,其自身行为肯定带有本土特色。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贡献,以及集中体现的文化特质,无疑是电视和观众所关注的“视点”。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英才辈出。《人文天水》栏目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历史上的伏羲、女娲、李广、苏惠、赵充国、隗嚣、姜维、胡缵宗、安维峻,到近当代的冯国瑞、邓宝珊、霍松林、雷达、康务学等本土人物,以及曾经在陇右、在天水活动过的诸葛亮、杜甫等,通过他们的功绩、掌故、行踪,为我们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故园情怀。大型记录专题片《杜甫在陇右》,通过展示杜甫坎坷悲凉的人生苦旅、沉郁顿挫的诗歌华章、奇伟瑰丽的陇右山水,让观众了解当时的杜甫、当年的陇右。《陇上文宗冯国瑞》讲述了冯国瑞对天水文化,特别是对麦积山研究所做的历史贡献。诸如此类节目,无疑激发和增进了人们对天水的人文关怀。
四、推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
记录、反映历史文化,只是一种手段;记录、反映历史文化的关键在于传承,在于弘扬。《人文天水》栏目所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通过历史视野、文化情愫、丰沛音画,反映天水这块土地上有关人与自然、人与民族、人与文化等生生不息的内在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试图探索、发现今天可供人们传承、借用的一切文化因子。这是建立在一些历史文化,随着自然演进,随着城市化进程,或者因缺乏拯救和保护措施,或者因外来文化的切入,会有消亡的危险这么一个忧患意识基础上的工作。《人文天水》所做的工作,事实上就是通过破译一个个天水文化密码,让一群群历史文化人物复活,将一桩桩历史文化事件激活,为他们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他们紧扣时代的脉搏,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近十年来,在伏羲文化的传播上,《人文天水》栏目不遗余力地做了许多大量工作。现在,每年的伏羲祭祀已升格为省级政府活动,中央电视台也开始对祭祀进行直播。《天水石窟》系列节目,使外界更多地了解了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拉梢寺石窟、大像山石窟等天水丰富灿烂的石窟文化。而《天水雕漆》、《天水民居》、《天水武术》、《民国旧事》等等节目,都体现了“为山川立传,为英杰扬名,为时代存记,为历史留影”的节目理念。截至目前推出的700多期《人文天水》节目,对天水历史的和当下的文化进行了去芜存菁的挖掘和再现,为弘扬天水乃至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天水乃至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电视媒体在传播历史文化中的社会责任。
五、结语
毋庸置疑,一个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需要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有所建树;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去凝聚国人和影响世界。作为地方电视媒体,守土有责,在有限的语境中坚守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本土文化的薪火相传不遗余力,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2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