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备途径

2021-05-25 24771 银行会计论文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是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组织管理机构和基层行会计部门在进行各项会计业务中,由于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会计信息存在重大失误或偏差,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金融监管模式不完善。市场经济进程中,仍存在不公平竞争、准入标准不健全等现象,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使得各地方金融机构剧增,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相应增大,而面对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仅停留在事后状态,缺乏有效性,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2.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方面,银行业的分级管理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职能来达其目的;另一方面,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处理系统实际上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便利;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现象普遍,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3.外部监督不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社会性监管力量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力度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一方面,中国独立的资信评估和审计机构还没有发展起来,缺乏有效的对商业银行外部审计、信用评级体制。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社会公众、媒体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风险等问题关注与监督甚少,使得商业银行缺乏全面塑造良好形象的压力。

4.外部经济犯罪活动猖獗。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各种经济犯罪活动也有愈演愈烈趋势。如骗取银行贷款、外汇信用,支付结算中的票据诈骗等,不仅威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而且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动态的调整过程。虽然近些年中国银行业对内控制度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近年来一些重大问题和案件中内部人员作案犯罪占有较大比例之现象来看,银行内部控制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和个别人的违规。

2.稽核和检查监督不力,风险控制手段落后。一是会计监督检查深度和广度不够,财会主管部门对有关业务和人员的监督检查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死角,而且奖罚手段软化,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责不到人、法不责众,使会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二是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不足。三是会计监督部门与稽核、监察等部门缺少沟通联系,造成监管重叠或出现真空地带而降低了监督效率。

3.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会计结算操作程序和重要的内控制度不熟悉、不了解,对风险防范的目标和重点模糊不清,尤其是对会计电算化的特质认识不清,缺乏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工作中只满足于“账平表对”,导致把关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4.利益驱使。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不断增强,为追逐利益,机构部门往往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造成商业银行潜在的会计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除具所有企业的共有风险(如会计核算风险、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会计人员风险)外,还存在:

(一)内部控制风险

一些银行会计各岗位以及会计活动各个环节没有实现严格的相互制约,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不能实现严格的岗位分离;会计授权不尽合理,不够人性化;银行会计人员,尤其是基层行会计人员面对多重管理,在心理上形成较大的压力和抵触情绪,为银行经营埋下隐患。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的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认识上的不充分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预期目标难以达到。

(二)营运计划风险

会计活动的影响渗透于商业银行经营计划的全过程。以信贷计划来讲,它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会影响到综合经营计划的正确编制,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银行业会计监管机制

应规范银行业监管标准、统一监管规则、完善监管政策;明确银行业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分工,规范监管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事会运行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二)健全商业银行会计制度

首先,在建立银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由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新体制。这种体制会计核算与管理分离,同时各种数据、指标都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可使商业银行会计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有效治理“三假”(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同时还可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其次,要加强岗位内部控制建设,实现岗位间的监督制约。按照会计制度、业务性质和合理负担的要求设置记账、复核、事后监督等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相互制衡。

(三)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正确严格执行制度,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流程

1.正确严格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为保持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要从管理、监督、操作三个层面,将柜面业务流程从繁多的制度中提炼出来,对各项业务环节标明注意事项和进行风险提示。同时,按内控原则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根据业务流程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的制度文件框架,为实现经营管理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2.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优化业务流程,明确关键控制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流程中的控制措施;对流程中的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和程度进行风险分析与判断,并制定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建立严密完整的会计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四)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会计制度及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正确使用会计科目,遵守记账规则;准确反映表内表外业务,密押、印章、凭证、账表必须严格管理,并建立交接登记制度;以真实、有效的凭证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正确计算存、贷款利息,合理合规地列支各项费用及税金,正确反映各项收入,确保会计核算期间数据的真实、完整。

(五)建立科学的会计风险监督体系

事前监督。主要是制定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会计定量预测技术和方法,辨别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把损失控制到最低;不断改进监督工具和手段,以预警信息提示替代人工经验判断,强化事后监督和判断分析能力,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双重监督,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事中监督。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加强稽核系统与柜面交易实时监测系统的互动,在风险控制中互为补充,发挥两套系统在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协防能力。及时进行风险评价,动态地监控风险状况,及时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事后监督。通过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检查分析,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控制会计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同时做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增强后台对前台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强化事后监督的作用,进一步防范风险。

(六)先进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用

第一,完善电算化系统,加速电子化进程、开发监督程序,以强化制约机制的实施,达到减少风险的目标。第二,尽快开发、配备先进的银行业务辅助设备。如票据检验仪、高科技密码机等,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防范措施的必要补充,避免银行资金的损失。第三,建立相应的电算化操作制度,严格执行口令制度,开机、关机、事中操作制度等,以有效防范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七)加强商业银行外部监督外部监督包括外部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这三种监督分工不同、受托人不同,但是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都能起到监督作用。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根据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银行管理领域,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